鲁胜墨辩注叙
鲁胜墨辩注叙 作者
[西晋 (265年 - 317年)] 鲁胜著
鲁胜墨辩注叙 说明
[西晋 (265年 - 317年)] 鲁胜,字叔时,代郡人。据《晋书·隐逸列传》载,他曾有《墨辩注》和《刑名》两部逻辑学著作,但皆已散佚。
现存有《墨辩注叙》一文,是中国自秦汉至清以前2000年间仅存的研究先秦逻辑史、阐述古代逻辑思想的著作,有极高的文献价值。
《墨辩注叙》首先阐述了名学的作用,“名者,所以别同异,明是非,道义之门,政化之准绳也”。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广泛的逻辑研究的定义。
关于先秦名学的发展,鲁胜这样阐述:“墨子著书,作辩经以立名本;惠施、公孙龙祖述其学,以正刑名显于世;孟子非墨子,其辩言正辞,则与墨同;荀卿庄周,皆非毁名家,而不能易其论也。”
这里一反史家的传统主张,将墨子学说作为名家的核心和源头,并高度评价其作为逻辑学客观规律的科学意义,鲁胜还十分精当地阐述了先秦逻辑学所涉及的基本内容,并指出自秦汉以来500年中,这种传统的正名思想渐已亡绝。他认为在当时儒、佛、道、玄诸家论争的混乱情况下,有必要重新明确逻辑研究的主题。
鲁胜墨辩注叙
名者所以别同异、明是非,道义之门,政化之准绳也。孔子曰:“必也正名,名不正则事不成。”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,惠施、公孙龙祖述其学,以正别。名显于世。孟子非墨子,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。荀卿、庄周等皆非毁名家,而不能易其论也。
名1必有形,察 形2莫如别色,故有坚白之辩;名必有分,明分明莫如有无,故有无序之辩。是有不是,可有不可,是名两可,同而有异,异而有同,是之谓辩同异。至同无不同,至异无不异,是谓辩同辩异。同异生是非,是非生吉凶,取辩于一物,而原极天下之污隆,名之至也。
- 名 : 旧脱。
- 形 : 旧脱。
自邓析至秦时,名家者世有篇籍,率颇难知,后学莫复传习,于今五百馀岁,遂亡绝。
墨辩有上下经,经各有说,凡四篇,与其书众篇连第,故独存。今引说就经,各附其章,疑者阙之。又采诸众杂集为刑名二篇。略解指归,以俟君子。其或兴微继绝者,亦有乐乎此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