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匮要略

金匮要略 作者

东汉著名医学家 张机(字仲景)

金匮要略 说明

[东汉] 170年-219年 《金匮要略》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机(字仲景)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的杂病部分,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,原名《金匮要略方论》。 “金匮”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,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。全书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共25篇,载疾病60余种,收方剂262首。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,兼及外科、妇科疾病及急救猝死、饮食禁忌等内容。被后世誉为“方书之祖”。

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

论十三首、脉证二条。

问曰:上工治未病,何也?师曰: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,四季脾王不受邪,即勿补之。中工不晓相传,见肝之病,不解实脾,惟治肝也。

夫肝之病,补用醋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之药调之。酸入肝,焦苦入心,甘入脾。脾能伤肾,肾气微弱,则水不行;水不行,则心火气盛;心火气盛,则伤肺;肺被伤,则金气不行;金气不行,则肝气盛,故实脾则肝自愈。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。肝虚则用此法,实则不在用之。

经曰:虚虚实实,补不足,损有馀。是其义也。馀藏准此。

夫人禀五常,因风气而生长,风气虽能生万物,亦能害万物。如水能浮舟,亦能覆舟。若五脏元真通畅,人即安和,客气邪风,中人多死。千般灾难,不越三条:一者,经络受邪,入脏腑,为内所因也;二者,四肢九窍,血脉相传,壅塞不通,为外皮肤所中也;三者,房室、金刃、虫兽所伤。以凡详之,病由都尽。

若人能养慎,不令邪风干忤经络;适中经络,未流传腑脏,即医治之;四肢才觉重滞,即导引、吐纳、针灸、膏摩,勿令九窍闭塞;更能无犯王法,禽兽灾伤;房室勿令竭之,服食节其冷、热、苦、酸、辛、甘,不遗形体有衰,病则无由入其腠理。腠者,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,为血气所注;理者,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。

问曰: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,愿闻其说。师曰:鼻头色青,腹中痛,苦冷者死。鼻头色微黑者,有水气。色黄者,胸上有寒;色白者,亡血也。设微赤非时者死。其目正圆者痊,不治。又色青为痛,色黑为劳,色赤为风,色黄者便难,色鲜明者有留饮。

师曰:病人语声寂然,喜惊呼者,骨节间病;语声喑喑然不彻者,心膈间病;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,头中病。

师曰:息摇肩者,心中坚;息引胸中上气者,咳;息张口短气者,肺痿唾沫。

师曰:吸而微数,其病在中焦,实也,当下之即愈,虚者不治。在上焦者,其吸促;在下焦者,其吸远,此皆难治。呼吸动摇振振者,不治。

师曰:寸口脉动者,因其王时而动,假令肝王色青,四时各随其色。肝色青而反色白,非其时色脉,皆当病。

问曰:有未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不去,有至而太过,何谓也?师曰:冬至之后,甲子夜半少阳起,少阳之时阳始生,天得温和。以未得甲子,天因温和,此为未至而至也;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,此为至而不至也;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,此为至而不去也;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,此为至而太过也。

师曰:病人脉浮者在前,其病在表;浮者在后,其病在里。腰痛背强不能行,必短气而极也。

问曰:经云:厥阳独行,何谓也?师曰:此为有阳无阴,故称厥阳。

问曰:寸脉沉大而滑,沉则为实,滑则为气。实气相传,血气入脏即死,入腑即愈,此为卒厥。何谓也?师曰:唇口青,身冷,为入脏即死;如身和,汗自出,为入腑即愈。

问曰:脉脱入脏即死,入腑即愈,何谓也?师曰:非为一病,百病皆然。譬如浸淫疮,从口起流向四肢者,可治;从四肢流来入口者,不可治;病在外者,可治;入里者,即死。

问曰:阳病十八,何谓也?师曰:头痛,项、腰、脊、臂、脚掣痛。

阴病十八,何谓也?师曰:咳、上气、喘、哕、咽、肠鸣、胀满、心痛、拘急。

五藏病各有十八,合为九十病。人又有六微,微有十八病,合为一百八病。五劳、七伤、六极、妇人三十六病,不在其中。

清邪居上,浊邪居下,大邪中表,小邪中里,䅽飥之邪,从口入者,宿食也。五邪中人,各有法度,风中于前,寒中于暮,温伤于下,雾伤于上,风令脉浮,寒令脉急,雾伤皮腠,温流关节,食伤脾胃,极寒伤经,极热伤络。

问曰:病有急当救里、救表者,何谓也?师曰:病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体疼痛者,急当救里;后身体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也。

夫病痼疾,加以卒病,当先治其卒病,后乃治其痼疾也。

师曰:五脏病各有得者愈,五脏病各有所恶,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。病者素不应食,而反暴思之,必发热也。

夫诸病在脏欲攻之,当随其所得而攻之,如渴者,与猪苓汤。馀皆仿此。

痓湿暍病脉证治

论一首、脉证十二条、方十一首。

太阳病,发热无汗,反恶寒者,名曰刚痓。太阳病,发热汗出,而不恶寒,名曰柔痓。太阳病,发热,脉沉而细者,名曰痓,为难治。太阳病,发汗太多,因致痓。夫风病下之则痓,复发汗,必拘急。疮家虽身疼痛,不可发汗,汗出则痓。

病者身热足寒,颈项强急,恶寒,时头热,面赤目赤,独头动摇,卒口噤,背反张者,痓病也。若发其汗者,寒湿相得,其表益虚,即恶寒甚;发其汗已,其脉如蛇。暴腹胀大者,为欲解,脉如故,反伏弦者痓。夫痓脉,按之紧如弦,直上下行。痓病有灸疮,难治。

《脉经》云:痓家其脉伏坚,直上下。

太阳病,其证备,身体强,几几然,脉反沉迟,此为痓。括楼桂枝汤主之。

括蒌桂枝汤方:

括蒌根二两,桂枝三两,芍药三两,甘草二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。

右六味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取微汗。汗不出,食顷啜热粥发之。

太阳病,无汗而小便反少,气上冲胸,口噤不得语,欲作刚痓,葛根汤主之。

葛根汤方:

葛根四两;麻黄三两,去节;桂二两,去皮;芍药二两;甘草二两,炙;生姜三两;大枣十二枚。

右七味,㕮咀,以水一升,先煮麻黄、葛根,减二升,去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乙升,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。馀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。

痓为病,胸满口噤,卧不著席,脚挛急,必齘齿,可与大承气汤。

大承气汤方:

大黄四两,酒洗;厚朴半斤,炙,去皮;枳实五枚,炙;芒硝三合。

右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;去滓,内大黄,煮取二升;去滓,内芒硝,更上火微一二弗,分温再服,得下止服。

太阳病,关节疼痛而烦,脉沉而细者,此名湿痹。湿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当利其小便。湿家之为病,一身尽疼,发热,身色如熏黄也。

湿家,其人但头汗出,背强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则哕,或胸满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者,以丹曰有热,胸上有寒,渴欲得饮而不能饮,则口燥烦也。湿家,下之,额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;若下利不止者亦死。风湿相搏,一身尽疼痛,法当汗出而解,值天阴雨不止,医云:此可发汗。汗之病不愈者,何也?盖发其汗,汗大出者,但风气去,湿气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风湿者,发其汗,但微微似欲出汗者,风湿俱去也。湿家病,身疼发热,面黄而喘,头痛,鼻塞而烦,其脉大,自能饮食,腹中和无病,病在头中寒湿,故鼻寒,内药鼻中则愈。湿家,身烦疼,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,慎不可以火攻之。

麻黄加术汤方:

麻黄三两,去节;桂枝二两,去皮;甘草二两,炙;杏仁七十个,去皮、尖;白术四两。

右五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。

病者一身尽疼,发热,日晡所剧者,名风湿。此病伤于汗出当风,或久伤取冷所致也。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。

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:

麻黄,去节,半两,汤泡;甘草一两,炙;薏苡仁半两;杏仁十个,去皮、火,炒。

右锉麻豆大,每服四钱匕,水盏半,煮八分,去滓温服。有微汗,避风。

风湿,脉浮身重,汗出恶风者,防己黄耆汤主之。

防己黄耆汤方:

防己一两;甘草半两,炒;白术七钱半;黄耆一两一分,去芦。

右锉麻豆大,每抄五钱七,生姜四片,大枣一枚,水盏半,煎八分,去滓温服,良久再服。喘者加麻黄半两,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,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,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。服后当如虫行皮中,从腰下如冰,后坐被上,久以一被绕腰以下,温令微汗,差。

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痛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。若大便坚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术汤主之。

桂枝附子汤方:

桂枝四两,去皮;生姜三两,切;附子三枚,炮,去皮,破八片;甘草二两,炙;大枣十二枚,擘。

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白术附子汤方:

白术二两;附子一枚半,炮,去皮;甘草一两,炙;生姜一两半,切;大枣六枚。

右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一服觉身痹,半日许再服,三服都尽,其人如冒状,勿怪,即是术附竝走皮中,逐水气未得除故耳。

风湿相搏,骨节疼烦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,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者,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
甘草附子汤方:

甘草二两,炙;附子二枚,炮,去皮;白术二两;桂枝四两,去皮。

右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,初服得微汗则解。能食汗出复烦者,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,服六七合为妙。

太阳中暍,发热恶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脉弦细芤迟,小便已,洒洒然毛耸,手足逆冷;小有劳,身即热,口前开板齿燥,若发其汗,则其恶寒甚;加温针则发热甚;数下之则淋甚。

太阳中热者,暍是也,汗出恶寒,身热而渴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
白虎人参汤方:

知母六两;石膏一斤,碎;甘草二两;粳米六合;人参三两。

右五味,以水一斗,煮米热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太阳中暍,身热疼重而脉微弱,此以夏月伤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,一物苽蒂汤主之。

一物苽蒂汤方:

苽蒂二七个。

右锉,以水一升,煮取五合,去滓顿服。

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

论一首、脉证三条、方十一首。

论曰:百合病者,百脉一宗,悉致其病也。意欲食复不能食,常默然,欲卧不能卧,欲行不能行,饮食或有美时,或有不用闻食臭时,如寒无寒,如热无热,口苦小便赤,诸药不能治,得药则剧吐利,如有神灵者,身形如和,其脉微数。每溺时头痛者,六十日乃愈;若溺时头不痛,淅然者,四十日愈;若溺快然,但头眩者,二十日愈。其证或未病而预见,或病四五日而出,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,各随证治之。

百合病发汗后者,百合知母汤主之。

百合知母汤方:

百合七枚,擘;知母三两,切。

右先以水洗百合,渍一宿,当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;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,取一升,去滓;后合和煎,取一升五合,分温再服。

百合病下之后者,滑石代赭汤主之。

滑石代赭汤方:

百合七枚,擘;滑石三两,碎,绵裹;代赭石弹大一枚,绵裹。

右先以水洗百合,渍一宿,当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;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、代赭,取一升,去滓,后合和重煎,取一升五合,分温服。

百合病吐之后者,用后方主之。

百合鸡子汤方:

百合七枚,擘;鸡子黄一枚。

右先以水洗百合,渍一宿,当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;内鸡子黄,搅匀,煎五分,温服。

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,病形如初者,百合地黄汤主之。

百合地黄汤方:

百合七枚,擘;生地黄汁一升。

右以水洗百合,渍一宿,当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,内地黄汁,煎取一升五合,分温再服,中病勿更服,大便当如漆。

百合病一月不解,变成渴煮,百合洗方主之。

百合洗方:

右以百合一升,以水一斗,渍之一宿,以洗身。洗已,食煮饼,勿以盐豉也。

百合病渴不差者,用后方主之。

括蒌牡蛎散方:

括蒌根;牡蛎,熬,等分。

右为细末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百合病变发热者,百合滑石散主之。

百合滑石散方:

百合一两,炙;滑石三两。

右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,当微利者,止服,热则除。

百合病见于阴者,以阳法救之;见于阳者,以阴法救之。见阳攻阴,复发其汗,此为逆;见阴攻阳,乃复下之,此亦为逆。

狐惑之为病,状如伤寒,热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。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,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。蚀于上部则声喝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
甘草泻心汤方:

甘草四两,黄芩、人参、乾姜各三两,黄连九两,大枣十二枚,半夏半斤。

右七味,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蚀于下部则咽乾,苦参汤洗之。

蚀于肛者,雄黄熏之。

雄黄熏方。

右一味为末,筒瓦二枚合之,烧,向肛熏方。

病者脉数,无热微烦,默默但欲卧,汗出。初得之三四日,目赤如鸠眼;七八日目四眦黑。若能食者,脓已成也。赤豆当归散主之。

赤小豆当归散方:

赤小豆三升,浸令牙出,曝乾;当归。

右二味,杵为散,浆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阳毒之为病,面赤班班如锦文,咽喉痛,唾脓血。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,升麻鳖甲汤主之。

阴毒之为病,面目青,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。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,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。

升麻鳖甲汤方:

升麻二两;当归一两;蜀椒炒去汁,一两;甘草二两;鳖甲手指大一片,炙;雄黄半两,研。

右六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,老小再服,取汗。

疟病脉证并治

证二条、方六首。

师曰:疟脉自弦,弦数者多热,弦迟者多寒。弦小紧者下之差,弦迟者可温之,弦紧者可发汗,针灸也。浮大者可吐之,弦数者风发也,以饮食消息止之。

病疟,以月一日发,当以十五日愈;设不差,当月尽解;如其不差,当去何?师曰:此结为症瘕,名曰疟母,急治之,宜鳖甲煎丸。

鳖甲煎丸方:

鳖甲十二分,炙;乌扇三分,烧;黄芩三分;柴胡六分;鼠妇三分,熬;乾姜二分;大黄三分;芍药五分;桂枝三分;葶苈一分,熬;石韦三分,去毛;厚朴三分;牡丹五分,去心;瞿麦二分;紫盛三分;半夏一分;人参一分;䗪虫五分,熬;附胶三分,炙;蜂窠四分,炙;赤消十二分;蜣蜋六分,熬;桃仁二分。

右二十三味为末,取锻竈下灰一斗,清酒一斛五斗,浸灰,候酒尽一半,著鳖甲于中,煮令泛烂如胶漆,绞取汁,内诸药,煎为丸如梧子大,空心服七丸,日三服。

师曰:阴气孤绝,阳气独发,则热而少气烦冤,手足热而欲呕,名曰疟。若但热不寒者,邪气内藏于心,外舍分肉之间,令人消铄脱肉。

温疟者,其脉如平,身无寒但热,骨节疼烦,时呕,白虎加桂枝汤主之。

白虎加桂枝汤方:

知母六两;甘草二两,炙;石膏一斤;粳米二合;桂去皮,三两。

右锉,每五钱,水一盏半,煎至八分,去滓,温服,汗出即愈。

疟多寒者,名曰牡疟,蜀漆散主之。

蜀漆散方:

蜀漆,烧去腥;云母,烧二日夜;龙骨等分。

右三味,杵为散,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。温疟加蜀漆半分,临发时服一钱匕。

附《外台秘要》方:

牡蛎汤:治牡疟。

牡蛎四两,熬;麻黄去节,四两;甘草二两;蜀漆三两。

右四味,以水八升,先煮蜀漆、麻黄,去上沫,得六升,内诸药,煮取二升,温服一升。若吐,则勿更服。

柴胡去半夏加括蒌汤:治疟病发渴者,亦治劳疟。

柴胡八两,人参、黄芩、甘草各三两,括蒌根四两,生姜二两,大枣十二枚。

右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二服。

柴胡桂蒌汤:治疟寒多微有热,或但寒不热。

柴胡半斤;桂枝三两,去皮;乾姜二两;括蒌根四两;黄芩三两;牡蛎三两,熬;甘草二两,炙。

右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微烦,复服汗出便愈。

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

论一首、脉证三条、方十二首。

夫风之为病,当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遂者,此为痹。脉微而数,中风使然。寸口脉浮而紧,紧则为寒,浮则为虚,寒虚相搏,邪在皮肤。浮者血虚,络脉空虚,贼邪不泻,或左或右,邪气反缓,正气即急,正气引邪,喎僻不遂。邪在于络,肌肤不仁;邪在于经,即重不胜;邪入于腑,即不识人;邪入于脏,舌即难言,口吐涎。

侯氏黑散:治大风,四肢烦重,心中恶寒不足者。

菊花四十分,白术十分,细辛三分,茯苓三分,牡蛎三分,桔梗八分,防风十分,人参三分,矾石三分,黄芩五分,当归三分,乾姜三分,芎藭三分,桂枝三分。

右十四味,杵为散,酒服方寸一,日一服。初服二十日,温酒调服,禁一切鱼肉大蒜,常宜冷食,六十日止,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,热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药力。

寸口脉迟而缓,迟则为寒,缓则为虚,荣缓则为亡血,卫缓则为中风。邪气中经,则身痒而瘾疹。心气不足,邪气入中,则胸满而短气。

风引汤:除热瘫痫。

大黄、乾姜、龙骨各四两,桂枝三两,甘草、牡蛎各二两,寒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、石膏各六两。

右十二味,杵,粗筛,以韦囊盛之。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温服一升。

防己地黄汤:治病如狂状妄行,独语不休,无寒热,其脉浮。

防己一钱,桂枝三钱,防风三钱,甘草一钱。

右四味,以酒一杯,渍之一宿,绞取汁;生地黄二斤,㕮咀,蒸之如斗米饭久;以铜器盛其汁,更绞地黄汁,和分再服。

头风摩散方:

大附子一枚,炮;盐等分。

右二味,为散,沐了,以方寸匕,已摩疾上,令药力行。

寸口脉沉而弱,沉即主骨,弱即主筋,沉即为肾,弱即为肝。汗出入水中,如水伤心,历节黄汗出,故曰历节。

跌阳脉浮而滑,滑则谷气实,浮则汗自出。

少阴脉浮而弱,弱则血不足,浮则为风,风血相搏,即疼痛如掣。盛人脉涩小,短气汗出,历节疼不可屈伸,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。

诸肢节疼痛,身体尪羸,脚肿如脱,头眩短气,温温欲吐,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。

桂枝芍药知母汤方:

桂枝四两;芍药三两;甘草二两;麻黄二两;生姜五两;白术五两;知母四两;防风四两;附子二两,炮。

右九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味酸则伤筋,筋伤则缓,名曰泄;醎则伤骨,骨伤则痿,名曰枯;枯泄相搏,名曰断泄。荣气不通,卫不独行,荣卫俱微,三焦无所御,四属断绝,身体羸瘦,独足肿大,黄汗出,胫冷。假令发热,便为历节也。

痛历节,不可屈伸,疼痛,乌头汤主之。

乌头汤方:治脚气疼痛,不可屈伸。

麻黄、芍药、黄氐各三两;甘草,;川乌五枚,㕮咀,以蜜二升,煎取一升,即出乌豆。

右五味,㕮咀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蜜煎中,更煎之,服七合。不知,尽服之。

矾石汤:治脚气冲心。

矾石二两。

右一味,以浆水一斗五升,煎三五沸,浸脚良。

附方:

《古今录验》续命汤:治中风痱,身体不能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处,或拘急不得转侧。

麻黄、桂枝、当归、人参、石膏、乾姜、甘草各三两,芎藭,杏仁四十枚。

右九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当小汗,薄覆脊,凭几坐,汗出则愈。不汗更服,无所禁,勿当风。并治但伏不得卧,咳逆上气,面目浮肿。

《千金》三黄汤:治中风,手足拘急,百节疼痛,烦热心乱,恶寒,经日不欲饮食。

麻黄五钱,独活四钱,细辛二钱,黄茋二钱,黄芩三钱。

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温三服。一服小汗,二服大汗。心热加大黄二钱,腹满加枳实一枚,气逆加人参三钱,悸加牡蛎三钱,渴加括蒌根三钱,先有寒加附子一枚。

《近效方》:术附汤:治风虚头重胘,苦极,不知食味,暖肌补中,益精气。

白术二两;附子一枚半,炮,去皮;甘草一两,炙。

右三味,锉,每五钱匕,姜五片,枣一枚,水盏半,煎七分,去滓,温服。

崔氏八味丸:治脚气上入,小腹不仁。

乾地黄八两;山茱萸、署蓣各四两;泽泻、茯苓、牡丹皮各三两;桂枝,附子,炮,各一两。

右八味,末之,炼蜜和丸梧子大,酒下十五丸,日再服。

《千金方》越婢加术汤:治内极,热则身体津脱,腠理开,汗大泄,厉风气,下焦脚弱。

麻黄六两,石膏半斤,生姜三两,甘草二两,白术四两,大枣十五枚。

右六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恶风加附子一枚,炮。

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

论一首、脉证九条、方九首。

问曰:血痹病从何得之?师曰: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,重困疲劳汗出,卧不时动摇,加被微风,遂得之。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,关上小紧,宜针引阳气,令脉和,紧去则愈。

血痹阴阳俱微,寸口关上微,尺中小紧,外证身体不仁,如风痹状,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。

黄耆桂枝五物汤方:

黄耆三两,芍药三两,桂枝三两,生姜六两,大枣十二枚。

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夫男子平人,脉大为劳,极虚亦为劳。

男子面色薄者,主渴及亡血,卒喘悸,脉浮者里虚也。男子脉虚沉弦,无寒热,短气里急,小便不利,面色白,时目瞑兼衄,小腹满,此为劳使之然。劳之为病,其脉浮大,手足烦,春夏剧,秋冬瘥,阴寒精自出,酸削不能行。

男子脉浮弱而涩,为无子,精气清冷。夫失精家,小腹弦急,阴头寒,目眩发落,脉极虚芤迟,为清谷,亡血,失精。脉得诸芤动微紧,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,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:

桂枝、芍乐、生姜各三两,甘草二两,大枣十二枚,龙骨、牡蛎。

右七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天雄散方:

天雄三两,炮;白术八两;桂枝六两;龙骨三两。

右四味,杵为散,酒服半钱匕,日三服,不知,稍增之。

男子平人,脉虚弱经微者,善盗汗也。

人年五六十,其病脉大者,痹侠背行,若肠鸣,马刀侠瘿者,皆为劳得之。脉沉小迟,名脱气,其人疾行则喘喝,手足逆寒,腹满,甚则溏泄,食不消化也。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,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,虚寒相搏,此名为革。妇人则半产漏下,男子则亡血失精。

虚劳里急,悸,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酸痛,手足烦热,咽乾口燥,小建中汤主之。

小建中汤方:

桂枝三两,去皮;甘草三两,炙;大枣十二枚;芍药八两;生姜二两;胶饴一升。

右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内胶饴,更上微火消解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虚劳里急,诸不足,黄耆建中汤主之。

虚劳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,八味肾气丸主之。

虚劳诸不足,风气百疾,薯蓣丸主之。

薯蓣丸方:

薯蓣三十分;当归、桂枝、麯、乾地黄、豆黄卷各十分;甘草二十八分;人参七分;芎藭、芍药、白术、麦门冬、杏仁各六分;柴胡、桔梗、茯苓各五分;阿胶七分;乾姜三分;白敛二分;防风六分;大枣百枚,为膏。

右二十一味,末之,炼蜜和丸如弹子大,空腹酒服一丸,一百丸为剂。

虚劳虚烦不得眠,酸枣汤主之。

酸枣汤方:

酸枣仁一升,甘草一两,知母二两,茯苓二两,芎藭二两。

右五味,以水八升,煮酸枣仁得六升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五劳虚极,羸瘦腹满,不能饮食,食伤,忧伤,饮伤,房室伤,饥伤,劳伤,经络荣卫气伤,内有乾血,肌肤甲错,两目黯黑。缓中补虚,大黄䗪虫丸主之。

大黄䗪虫丸方:

大黄十分,蒸;黄芩二两;甘草三两;桃仁一升;杏仁一升;芍药四两;乾地黄十两;乾漆一两;蝱虫一升;水蛭百枚;蛴螬一升;䗪虫半升。

右十二味,末之,炼蜜为丸小豆大,酒饮服五丸,日三服。

附方:

《千金翼》炙甘草汤:治虚劳不足,汗出而闷,脉结悸,行动如常,不出百日,危急者,十一日死。

甘草四两,炙;桂枝、生姜各三两;麦门冬半斤;麻仁半斤;人参、阿胶各二两;大枣三十枚;生地黄一斤。

右九味,以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内胶消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《肘后》獭肝散:治冷劳,又主鬼症一门相染。

獭肝一具,炙乾末之,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

论三首、脉证四条、方十五首。

问曰:热在上焦者,因咳为肺痿。肺痿之病,何从得之?师曰:或从汗出,或从呕吐,或从消渴,小便利数,或从便难,又被快药下利,重亡津液,故得之。曰:寸口脉数,其人咳,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?师曰:为肺痿之病。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隐隐痛,脉反滑数,此为肺痈。咳唾浓血,脉数虚者为肺痿,数实者为肺痈。

问曰:病咳逆,脉之,何以知此为肺痈?当有脓血,吐之则死,其脉何类?师曰:寸口脉微而数,微则为风,数则为热;微则汗出,数则恶寒。风中于卫,呼气不入;热过于荣,吸而不出。风伤皮毛,热伤血肺。风舍于肺,其人则咳,口乾喘满,咽燥不渴,时唾浊沫,时时振寒。热之所过,血为之凝滞,畜结痈脓,吐如米粥。始萌可救,脓成则死。

上气面浮肿,肩息,其脉浮大,不治;又加利尤甚。

上气喘而躁者,属肺胀,欲作风水,发汗则愈。

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,其人不渴,必遗尿,小便数,所以然者,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。此为肺中冷,必眩,多涎唾,甘草乾姜汤以温之。若服汤已渴者,属消渴。

甘草乾姜汤方:

甘草四两,炙;乾姜二两,炮。

右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咳而上气,喉中水鸡声,射干麻黄汤主之。

射干麻黄汤方:

射干十三枚,一法三两;麻黄四两;生姜四两;细辛、紫苑、款冬花各三两;五味子半升;大枣七枚;半夏大者,洗,八枚,一法半斤。

右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黄两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咳逆上气,时时唾浊,但坐不得服,皂荚丸主之。

皂荚丸方:

皂荚八两,刮去皮,用酥炙。

右一味,末之,蜜丸梧子大,以枣膏和汤服三丸,日三夜一服。

咳而脉浮者,厚朴麻黄汤主之。

厚朴麻黄汤方:

厚朴五两,麻黄四两,石膏如鸡子大,杏仁半升,半夏半升,乾姜二两,细辛二两,小麦一升,五味子半升。

右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小麦热,去滓,内诸药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脉沉者,泽漆汤主之。

泽漆汤方:

半夏半升;紫参五两;泽漆三斤,以东流水五斗,煮取斗五;生姜五两;白前五两;甘草、黄芩、人参、桂枝各三两。

右九味,㕮咀,内泽漆汁中,煮取五升,温服五合,至夜尽。

大逆上气,咽喉不利,止逆下气者,麦门冬汤主之。

麦门冬汤方:

麦门冬七升,半夏一升,人参二两,甘草二两,粳米三合,大枣十二枚。

右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温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
肺痈,喘不得卧,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。

葶苈大枣泻肺汤方:

葶苈,炙令黄色,捣丸如弹丸大;大枣十二枚。

右先以水三升,煮枣取二升,去枣,内葶苈,煮取一升,顿服。

咳而胸满,振脉寒,数,咽乾不渴,时出浊唾腥臭,久久吐脓如米粥者,为肺痈,桔梗汤主之。

桔梗汤方:

桔梗一两,甘草二两。

右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,则吐脓血色。

咳而上气,此为肺胀,其人喘,目如脱状,脉浮大者,越婢加半夏汤主之。

越婢加半夏汤方:

麻黄六两,石膏半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五枚,甘草二两,半夏半升。

右六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一升,分温三服。

肺胀,咳而上气,烦燥而喘,脉浮者,心下有水,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。

小青龙加石膏汤方:

麻黄、芍药、桂枝、细辛、甘草、乾姜各三两,五味子、半夏各半升,石膏二两。

右九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。强人服一升,羸者减之,日三服,小儿服四合。

附方:

《外台》炙甘草汤:治肺痿涎唾多,心中温温液液者。

《千金》甘草汤:

甘草。

右一味,以水三升,煮减半,分温三服。

《千金》生姜甘草汤: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,咽燥而渴。

生姜五两,人参二两,甘草四两,大枣十五枚。

右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《千金》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:治肺痿吐涎沫。

桂枝、生姜各三两;甘草二两;大枣十枚;皂荚二枚,去皮子,炙焦。

右五味,以水七升,微微大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《外台》桔梗白散:治咳而胸满,振寒,脉数,咽乾不渴,时出浊唾腥臭,久久吐脓如米粥者,为肺痈。

桔梗、贝母各三分;巴豆一分,去皮,熬,研如脂。

右三味,为散,强人饮服半钱匕,羸者减之。病在膈上者吐脓血,膈下者泻出;若下多不止,饮冷水一杯。

《千金》苇茎汤:治咳有微热烦满,胸中甲错,是为肺痈。

苇茎二升,薏苡仁半升,桃仁五十枚,瓜办半升。

右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苇茎得五升,去滓,内诸药,煮取二升,服一升,再服,当吐如脓。

肺痈胸满胀,一身面目浮肿,鼻塞清涕出,不闻香臭酸辛,咳逆上气,喘鸣迫塞,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。

奔肫气病脉证治

论二首、方三首。

师曰:病有奔豚,有吐脓,有惊怖,有火邪,此四部病,皆从惊发得之。师曰:奔豚病从小腹起,上冲咽喉,发作欲死,复还止,皆从惊恐得之。

奔豚气上冲胸,腹痛,往来寒热,奔豚汤主之。

奔豚汤方:

甘草、芎藭、当归各二两,半夏四两,黄芩二两,生葛五两,芍药二两,生姜四两,甘李根白皮一升。

右九味,以水二斗,煮取五升,温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
发汗后,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贲豚,气从小腹上至心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主之。

桂枝加桂汤方:

桂枝五两;芍药三两;甘草三两,炙;生姜三两;大枣十二枚。

右五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发汗后,脐下悸者,欲作贲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:

茯苓半斤;甘草二两,炙;大枣十五枚;桂枝四两。

右四味,以甘烂水一斗,先煮茯苓,减二升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

论一首、脉证一条、方十首。

师曰:夫脉当取太过不及,阳微阴弦,即胸痹而痛,所以然者,责其极虚也。今阳虚知在上焦,所以胸痹心痛者,以其阴弦故也。平人无寒热,短气不足以息者,实也。

胸痹之病,喘息咳唾,胸背痛,短气,寸口脉沉而迟,关上小紧数,用后方主之。

括蒌薤白白酒汤方:

括蒌实一枚,捣;薤白半升;白酒七升。

右三味,同煮取二升,分温再服。

胸痹不得卧,心痛彻背者,括蒌薤白半夏汤主之。

括蒌薤白半夏汤方:

括蒌实一枚,;薤白三两;半夏半斤;白酒一斗。

右四味,同煮取四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胸痹心中痞留,气结在胸,胸满,胁下逆枪心,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,人参汤亦主之。

枳实四枚;厚朴四两;薤白半斤;桂枝一两;括蒌一枚,捣。

右五味,以水五升,先煮枳实、厚朴,取一升,去滓,内诸药,煮数沸,分温三服。

人参汤方:

人参、甘草、乾姜、白术各三两。

右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胸痹,胸中气寒,短气,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,橘枳姜汤亦主之。

茯苓杏仁甘草汤方:

茯苓三两,杏仁五十个,甘草一两。

右三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,不差更服。

橘枳姜汤方:

橘皮一斤,枳实三两,生姜半斤。

右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温再服。

胸痹缓急者,用后方主之。

薏苡附子散方:

薏苡仁十五两;大附子十枚,炮。

右二味,杵为散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心中痞,诸逆心悬痛,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。

桂姜枳实汤方:

桂枝、生姜各三两,枳实五枚。

右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,乌头赤石脂丸主之。

赤石脂丸方:

蜀椒一两,一法二分;乌头一分,炮;附子半两,炮,一法一分;乾姜一两,一法一分;赤石脂一两,一法二分。

右五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,先食服一丸,日三服。

九痛丸:治九种心痛。

附子三两,炮;生狼牙一两,炙香;巴豆一两,去皮、心,熬,研如脂;人参、乾姜、吴茱萸各一两。

右六味,沫之,炼蜜丸如梧子大,酒下,强人初服三丸,日三服;弱者二丸。兼治卒中恶,腹胀痛,口不能言。又治连年积冷,流注心胸痛,并冷肿上气,落马坠车血疾等,皆主之。忌口如常法。

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

论一首、脉证十六条、方十五首。

趺阳脉微弦,法当腹满,不满者必便难,两胠疼痛,此虚寒从下上也,当以温药服之。

病者腹满,按之不痛为虚,痛者为实,可下之。舌黄未下者,下之黄自去。腹满时减,复如故,此为寒,当与温药。病者痿黄,躁而不渴,胸中寒实,而利不止者死。寸口脉弦者,即胁下拘急而痛,其人啬啬恶寒也。

夫中寒家喜欠,其人清涕出,发热色和者,善嚏。中寒,其人下利,以里虚也,欲嚏不能,此人肚中寒。

夫瘦人绕脐痛,必有风冷,谷气不行,而反下之,其气必冲,不冲者,心下则痞也。

病腹满,发热十日,脉浮而数,饮食如故,厚朴七物汤主之。

厚朴七物汤方:

厚朴半斤,甘草、大黄各三两,大枣十枚,枳实五枚,桂枝二两,生姜五两。

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八合,日三服。呕者加半夏五合,下利去大黄,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。

腹中寒气,雷鸣切痛,胸胁逆满,呕吐,附子粳米汤主之。

附子粳米汤方:

附子一枚,炮;半夏半升;甘草一两,大枣十枚,粳米半升。

右五味,以水八升,煮米熟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痛而闭者,用后汤主之。

厚朴三物汤方:

厚朴八两,大黄四两,枳实五枚。

右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二味,取五升,内大黄,煮取三升,温分一升,以利为度。

按之心下满痛者,此为实也,当下之,宜大柴胡汤主之。

大柴胡汤方:

柴胡半斤;黄芩三两;芍药二两;半夏半升,洗;枳实四枚,;大枣二两;大枣十二枚;生姜五两。

右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腹满不减,减不足言,当须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大承气汤方:

大黄四两,酒洗;厚朴半斤,去皮,炙;枳实五枚,炙;芒硝二合。

右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,内大黄,煮取二升,内芒硝,更上火微一二沸,分温再服,得下,馀勿服。

心胸中大寒痛,呕不能饮食,腹中寒,上冲皮起,出见有头足,上下痛而不可触近,宜用后汤。

大建中汤方:

蜀椒二合,汁;乾姜四两;人参二两。

右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胶饴一升,微火煎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;如一炊顷,可饮粥二升,后更服,当一日食糜,温覆之。

胁下偏痛,发热,其脉紧弦,此寒也,以温药下之,宜用后汤。

大黄附子汤方:

大黄三两;附子三枚,炮;细辛二两。

右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;若强人煮取二升半,分温三服。服后如人行四五里,进一服。

寒气厥逆,赤丸主之。

赤丸方:

茯苓四两;半夏四两,洗,一方用桂;乌头二两,炮;细辛一两。

右六味,末之,内真珠为色,蜜炼丸如麻子大,先食酒饮下三丸,日再夜一服;不知,稍增之,以知为度。

腹痛,脉弦而紧,弦则卫气不行,即恶寒;紧则不欲食,邪正相搏,即为寒疝。寒疝绕脐痛,苦发则白汗出,手足厥冷,其脉沉弦者,大乌头煎主之。

乌头煎方:

乌头大者五枚,熬,去皮,不㕮咀。

右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蜜二升,煎令水气尽,取二升,强人服七合,弱人服五合。不差,明日更服,不可日再服。

寒疝腹中痛,及胁痛里急者,宜用后方。

当归生姜羊肉汤方:

当归三两,生姜五两,羊肉一斤。

右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若寒多者,加生姜成一斤;痛多而呕者,加橘皮二两,白术一两。加生姜者,亦加水五升,煮取三升二合服之。

寒疝腹中痛,逆冷,手足不仁,若身疼痛,灸刺诸药不能治,抵当用后方。

乌头桂枝汤方:

乌头。

右一味,以蜜二斤,煎减半,去滓,以桂枝汤五合解之,得一升后,初服二合,不知,即服三合,又不知,复加至五合。其知者如醉状,得吐者为中病。

桂枝汤方:

桂枝三两,去皮;芍药三两;甘草二两,炙;生姜三两;大枣十二枚。

右五味,锉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。

其脉数而紧乃弦,状如弓弦,按之不移。脉数弦者,当下其寒;脉紧大而迟者,必心下坚;脉大而紧者,阳中有阴,可下之。

附方:

《外台》乌头汤:治寒疝腹中绞痛,贼风入攻五脏,拘急不得转侧,发作有时,瘦人阴缩,手足厥逆。

《外台》柴胡桂汤方:治心腹卒中痛者。

柴胡四两,黄芩、人参、芍药、桂枝、生姜各一两半,甘草一两,半夏二合,大枣六枚。

右九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《外台》走马汤:治中恶心痛腹胀,大便不通。

巴豆二枚,去皮、心,熬;杏仁二枚。

右二味,以绵缠,捶令碎,热汤二合,捻取白汁,饮之当下。老小量之,通治飞尸鬼击病。

问曰:人病有宿食,何以别之?师曰:寸口脉浮而大,按之及涩,尺中亦微而涩,故知有宿食,大承气汤主之。脉数而滑者实,此有宿食,下之愈,宜大承气汤。下利不饮食者,有宿食也,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大承气汤方。

宿食在上脘,当吐之,宜瓜蒂散。

瓜蒂散方:

瓜蒂一分,熬黄;赤小豆一分,煮。

右二味,杵为散,以香豉七合煮取汁,和散一钱匕,温服之;不吐者,少加之,以快吐为度而止。

脉紧如转索无常者,有宿食也。脉紧,头痛风寒,腹中有宿食不化也。

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

论二首、脉证十七条、方二首。

肺中风者,口燥而喘,身运而重,冒而肿胀。肺中寒,吐浊涕。肺死脏,浮之虚,按之弱如葱叶,下无根者死。

肝中风者,头目瞤,两胁痛,行常伛,令人嗜甘。肝中寒者,两臂不举,舌本燥,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转侧,食则吐而汗出也。肝死脏,浮之弱,按之如索不来,或曲如蛇行者死。肝著,其人当欲蹈其胸上,先未苦时,但欲饮热,旋复花汤主之。

心中风者,翕翕发热,不能起,心中饥,食即呕吐。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,剧者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,譬如蛊注。其脉浮者,自吐乃愈。心伤者,其人劳倦,即头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烦,发热,当脐跳,其脉弦,此为心脏伤所致也。心死脏,浮之实如麻豆,按之益躁疾者死。

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气少也;血气少者属于心,心气虚者,其人则畏,合目欲眠,梦远行而精神离散,魂魄妄行。阴气衰者为癫,阳气衰者为狂。

脾中风者,翕翕发热,形如醉人,腹中烦重,皮目瞤瞤而短气。脾死脏,浮之大坚,按之如覆杯洁洁,状如摇者死。

趺阳脉浮而涩,浮则胸气强,涩则小便数,浮涩相搏,大便则坚,其脾为约,麻子仁丸主之。

麻子仁丸方:

麻子仁二升,芍药半斤,枳实一斤,大黄一斤,厚朴一尺,杏仁一升。

右六味,末之,炼蜜和丸梧子大,饮服十丸,日三,以知为度。

肾著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,病属下焦,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带五千钱,乾姜苓术汤主之。

甘草乾姜茯苓白术汤方:

甘草、白术各二两,乾姜、茯苓各四两。

右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腰中即温。

肾死脏,浮之坚,按之乱如转丸,益下入尺中者死。

问曰:三噍竭部,上噍竭善噫,何谓也?师曰:上焦受中焦气未和,不能消谷,故能噫耳。下焦竭,即遗溺失便,其气不和,不能自禁制,不须治,久则愈。

师曰:热在上焦者,因咳为肺痿;热在中焦者,则为坚;热在下焦者,则尿血,亦令淋秘不通。大肠有寒者,多鹜溏;有热者,便肠垢。小肠有寒者,其人下重便血,有热者,必痔。

问曰:病者积、有聚、有䅽气,何谓也?师曰:积者藏病也,终不移;聚者府病也,发作有时,展转痛移,为可治;䅽气者,胁下痛,按之则愈,复发为䅽气。诸积大法,脉来细而附骨者,乃积也。寸口积在胸中;微出寸口,积在喉中;关上积在脐傍;上关上,积在心下;微下关,积在少腹。尺中,积在气冲。脉出左,积在左;脉出右,积在右;脉两出,积在中央,各以其部处之。

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

论一首、脉证二十一条、方十九首。

问曰:夫饮有四,何谓也?师曰:有痰饮、有悬饮、有溢饮、有支饮。

问曰:四饮何以为异?师曰: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肠间,沥沥有声,谓之痰饮;饮后水流在胁下,咳唾引痛,谓之悬饮;饮水流行,归于四肢,当汗出而不汗出,身体疼重,谓之溢饮;咳逆倚息,短气不得卧,其形如肿,谓之支饮。

水在心,心下坚筑,短气,恶水,不欲饮。水在肺,吐涎沫,欲饮水。水在脾,少气身重。水在肝,胁下支满,嚏而痛。水在肾,心下悸。

夫心下有留饮,其人背寒冷,如水大。留饮者,胁下痛引缺杯,咳嗽则辄已。胸中有留饮,其人短气而渴,四肢历节痛;脉沉者,有留饮。膈上病痰,满喘咳吐,发则寒热,背痛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瞤剧,必有伏饮。

夫病人饮水多,必暴喘满,凡食少饮多,水停心下,甚者则悸,微者短气。脉双弦者寒也,皆大下后◇虚;脉偏弦者饮也。肺饮不弦,但苦喘短气。支饮亦喘而不能卧,加短气,其脉平也。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。

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胘,用后方。

茯桂甘白汤方:

茯苓四两,桂枝、白术各三两,甘草二两。

右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小便则利。

夫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,苓桂术甘汤主之,肾气丸亦主之。

病者脉伏,其人欲自利,利反快,虽利,心下续坚满,此为留饮欲去故也,甘遂半夏汤主之。

甘遂半夏汤方:

甘遂大者三枚;半夏十二枚,以水一升,煮取半升,去滓;芍药五枚;甘草如指大一枚,炙。

右四味,以水二升,煮取半升,去滓,以蜜半升,和药汁煎取八合,顿服之。

脉浮而细滑,伤饮。脉弦数,有寒饮,冬夏难治。脉沉而弦者,悬饮内痛。病悬饮者,十枣汤主之。

十枣汤方:

芫花,熬;甘遂、大戟各等分。

右三味,捣筛,以水一升五合,先煮肥大枣十枚,取九合,去滓,内药末。强人服一钱匕,羸人服半钱,平旦服;不下者,明日更加半钱,得快下后,糜粥自养。

病溢饮者,当发其汗,大青龙汤主之,小青龙汤亦主之。

大青龙汤方:

麻黄六两,去节;桂枝二两,去皮;甘草二两,炙;杏仁四十个,去皮、尖;生姜三两;大枣十二枚;石膏如鸡子大,研。

右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取微似汗。汗多者,温粉粉之。

小青龙汤方:

麻黄去节,三两;芍药三两;五味子半斤;乾姜三两;甘草三两,炙;细辛三两;桂枝三两,去皮;半夏半升,汤洗。

右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膈间支饮,其人喘满,心下痞坚,面色墨黑,其脉沉紧,得之数十日,医吐下之不愈,术防己汤主之。虚者即愈,实者三日复发,复愈不愈者,宜术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。

术防己汤方:

术防己三两;石膏十二枚,鸡子大;桂枝二两;人参四两。

右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再服。

术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:

术防己、桂枝各二两;人参,芒硝三合,茯苓各四两。

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芒硝,再微煎,分温再服,微利则愈。

心下有支饮,其人若冒眩,泽泻汤主之。

泽泻汤方:

泽泻五两,白术二两。

右二味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
支饮胸满者,厚朴大黄汤主之。

厚朴大黄汤方:

厚朴一尺,大黄六两,枳实四两。

右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温再服。

支饮不得息,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。

呕家本渴,渴者为欲解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饮故也,小半夏汤主之。

小半夏汤方:

半夏一升,生姜半斤。

右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。

腹满,口舌乾燥,此肠间有水气,己椒苈黄丸主之。

防椒葶黄丸方:

防己;椒目;葶苈,熬;大黄各一两。

右四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,先食饮服一丸,日三服,稍增,口中有津液。渴者,加芒硝半两。

卒呕吐,心下痞,膈间有水,眩悸者,半夏加茯苓汤主之。

小半夏加茯苓汤方:

半夏一升,生姜半斤,茯苓三两,一法四两。

右三味,水七升,煮取一升五合,分温再服。

假令瘦人,脐下有悸,吐涎沫而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

五苓散方:

泽泻一两一分;猪苓三分,去皮;茯苓三分;白术三分;桂二分,去皮。

右五味,为末,白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,多饮暖水,汗出愈。

附方:

《外台》茯苓饮: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,自吐出水后,心胸间虚,气满不能食,消痰气,令能食。

茯苓、人参、白术各三两,枳实二两,橘皮二两半,生姜四两。

右六味,水六升,煮取一升八合,分温三服,如人行八九里,进之。

咳家其脉弦,为有水,十枣汤主之。

夫有支饮家,咳烦,胸中痛者,不卒死,至一百日一岁,宜十枣汤。

人咳数岁,其脉弱者可治,实大数者死,其脉虚者必若冒,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,治属饮家。咳逆倚息,不得卧,小青龙汤主之。

青龙汤下已,多唾口燥,寸脉沉,尺脉微,手足厥逆,气从小腹上冲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然热如醉状,因复下流阴股,小便难,时复冒者,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,治其气冲。

桂苓五味甘草汤方:

茯苓四两;桂枝四两,去皮;甘草,炙,三两;五味子半升。

右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三温服。

冲气即低,而反更咳,胸满者,用桂苓五味甘草汤,去桂加生姜、细辛,以治其咳满。

苓甘五味姜辛汤方:

茯令四两,甘草、乾姜、细辛各三两,五味半升。

右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半升,日三服。

咳满即止,而更复渴,冲气复发者,以细辛、乾姜为热药也。服之当遂满,而渴反止者,为支饮也。支饮者,法当冒,冒者必呕,呕者复内半夏,以去其水。

桂苓味甘去桂四姜辛夏汤方:

茯苓四两,甘草、细辛、乾姜各二两,五味、半夏各半升。

右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半升,日三服。

水去呕止,其人形肿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证应内麻黄,以其人遂痹,故不内之。若逆而内之者,必厥。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虚,麻黄发其阳故也。

苓芍姜味辛夏仁汤:

茯苓四两;甘草三两;五味半升;乾姜三两;细辛三两;半夏半升;杏仁半升,去皮、尖。

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半升,日三服。

若面热如醉,此为冒热,上冲熏其面,加大黄以利之。

茯甘姜味辛夏仁黄汤:

茯苓四两,甘草三两,五味半升,乾姜三两,细辛三两,半夏半升,杏仁半升,大黄三两。

右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半升,日三服。

先渴后呕,为水停心下,此属饮家,小半夏茯苓汤主之。

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

脉证九条、方六首。

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冲心,心中疼热,热而不欲食,食即吐,下之不肯止。寸口脉浮而运,浮即为虚,运即为劳,虚则卫气不足,劳则荣气竭。跌阳脉浮而数,浮即为气,数即消谷而大坚,气盛则溲数,数数即坚,坚数相搏,即为消渴。

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饮一斗,小便一斗,肾气丸主之。

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宜利小便,发汗,五苓散主之。

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渴欲饮水不止者,文蛤散主之。

文蛤散方:

文蛤四两。

右一味,杵为散,以沸汤五合,和服方寸匕。

淋之为病,小便如粟状,小腹弦急,痛引脐中。趺阳脉数,胃中有热,即满谷引食,大便必坚,小便即数。

淋家不可发汗,发汗则必便血。

小便不利者,有水气,其人若渴,用丸主之。

括蒌瞿麦丸:

括蒌根二两;茯苓、薯蓣各三两;附子一枚,炮;瞿麦一两。

右五味,末之,炼蜜丸梧子大,饮服三丸,日三服,不知,增至七八丸,以小便利,腹中温为知。

小便不利,蒲灰散主之,滑石白鱼散、茯苓戎盐汤并主之。

蒲灰散方:

蒲灰七分,滑石二分。

右二味,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滑石白鱼散:

滑石二分;乱发二分,烧;白鱼二分。

右三味,杵为散,饮服半钱匕,日三服。

茯苓戎盐汤方:

茯苓半斤;白术二两;戎盐弹丸大,一枚。

右三味。

渴欲饮水,口乾若燥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
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

猪苓汤方:

猪苓,去皮;茯苓;阿胶;滑石;泽泻各一两。

右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内胶洋消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水气病脉证并治

论七首、脉证五条、方十首。

师曰:病有风水、有皮水、有正水、有石水、有黄汗。风水其脉自浮,外证骨节疼痛,恶风;皮水其脉亦浮,外证腑肿,按之没指,不恶风,其腹如鼓,不渴,当发其汗。正水其脉沉迟,外证自喘;石水其脉自沉,外证腹满不喘。黄汗其脉沉迟,身发热,胸满,四肢头面肿,久不愈,必致痈脓。

脉浮而洪,浮则为风,洪则为气,风气相搏,风强则为隐疹,身体为痒,痒为泄风,久为痂癞;气强则为水,难以俛仰。风气相击,身体洪肿,汗出则愈。恶风则虚,此为风水;不恶风者,小便通利,上焦有寒,其口多涎,此为黄汗。

寸口脉沉滑者,中有水气,面目肿大,有热,名曰风水。视人之目褁上微拥,如蚕新卧起状,其颈脉动,时时咳,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,风水。

太阳病,脉浮而紧,法当骨节疼痛,及不疼,身体反重而酸,其人不渴,汗出即愈,此为风水。恶寒者,此为极虚,发汗得之。渴而不恶寒者,此为皮水。身肿而冷,状如周痹,胸中窒,不能食,反聚痛,暮躁不得眠,此为黄汗,痛在骨节。咳而喘,不渴者,此为脾胀,其状如肿,发汗即愈。然诸病此者,渴而下利,小便数者,皆不可发汗。

里水者,一身面目黄肿,其脉沉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假如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,故令渴也,越婢加术汤主之。

趺阳脉当伏,今反紧,本自有寒,疝瘕,腹中痛,医反下之,下之即胸满短气。趺阳脉当伏,今反数,本自有热,消谷,小便数,今反不利,此欲作水。

寸口脉浮而迟,浮脉则热,迟脉则潜,热潜相搏,名曰沉。趺阳脉浮而数,浮脉即热,数脉即止,热止相搏,名曰伏。沉伏相搏,名曰水。沉则络脉虚,伏则小便难,虚难相搏,水走皮肤,即为水矣。寸口脉弦而紧弦,则卫气不行,即恶寒,水不沾流,走于肠间。少阴脉紧而沉,紧则为痛,沉则为水,小便即难。脉得诸沉,当责有水,身体肿重。水病脉出者死。夫水病人,目下有卧蚕,面目鲜泽,脉伏,其人消渴。病水腹水,小便不利,其脉沉绝者,有水,可下之。

问曰:病下利后,渴饮,小便不利,腹满因肿者,何也?荅曰:此法当病水,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,自当愈。

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气,不得卧,烦而燥,其人阴肿。肝水者,其腹大不能自转则,胁下腹痛,时时津液微生,小便续通。肺水者,其身肿,小便难,时下鸭溏。脾水者,其腹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若少气,小便难。肾水者,其腹大,脐肿腰痛,不得溺,阴下湿如牛鼻上汗,其足逆冷,面反瘦。

师曰:诸有水者,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;腰以上肿,当发汗乃愈。

师曰:寸口脉沉而迟,沉则为水,迟则为寒,寒水相搏。趺阳脉伏,水谷不化,脾气衰则鹜溏,胃气衰则身肿。少阳脉卑,少阴脉细,男子则小便不利,妇人则经水不通。经为血,血不利则为水,名曰血分。

问曰:病者苦水,面目身体四肢皆肿,小便不利,脉之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气上冲咽,状如炙肉,当微咳喘。审如师言,其脉何类?师曰:寸口脉沉而紧,沉为水,紧为寒,沉紧相搏,结在关元,始时当微,年盛不觉。阳衰之后,荣卫相干,阳损阴盛,结寒微动,肾气上冲,喉咽塞噎,胁下急痛。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,气击不去,其病不除。后重吐之,胃家虚烦,咽燥欲饮水,小便不利,水谷不化,面目手足浮肿。又与葶苈丸下水,当时如小差,食饮过度,肿复如前,胸胁苦痛,象苦奔㹠,其水扬溢,则浮咳喘逆。当先攻击卫气令止,乃治咳;咳止,其喘自差。先治新病,病当在后。

风水,脉浮身重,汗出恶风者,防己黄耆汤主之,腹痛加芍药。

防己黄耆汤方:

防己一两;黄耆一两一分;白术三分;甘草半两,炙。

右锉,每服五钱匕,生姜四片,枣一枚,水盏半,煎取八分,去滓,温服,良久再服。

风水,急风,一身悉肿,脉浮不渴,续自汗出,无大热,越婢汤主之。

越婢汤方:

麻黄六两,石膏半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五枚,甘草二两。

右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恶风者,加附子一枚,炮;风水,加术四两。

皮水为病,四肢肿,水气在皮肤中,四肢聂聂动者,防己茯苓汤主之。

防己茯苓汤:

防己三两,黄耆三两,桂枝三两,茯苓六两,甘草二两。

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。

里水,越婢加术汤主之,甘草麻黄汤亦主之。

越婢加术汤。

甘草麻黄汤:

甘草二两,麻黄四两。

右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甘草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重覆汗出,不汗再服,慎风寒。

水之为病,其脉沉小,属少阴;浮者为风,无水,虚胀者为气。水,其汗即已。脉沉者,宜麻黄附子汤;浮者,宜杏子汤。

麻黄附子汤方:

麻黄三两;甘草二两;附子一枚,炮。

右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温服八分,日三服。

杏子汤。

厥而皮水者,蒲灰散主之。

问曰:黄汗之为病,身体肿,发热汗出而渴,状如风水,汗沾衣,色正黄如药汁,脉自沉,何从得之?师曰:以汗出入水中浴,水从汗孔入得之,宜耆芍桂酒汤主之。

黄耆桂苦酒汤:

黄耆五两,芍药三两,桂枝三两。

右三味,以苦酒一升,水七升,相和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当心烦,服至六七日乃解。若心烦不止者,以苦酒阻故也。

黄汗之病,两胫自冷,假令发热,此属历节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盗汗出者,此劳气也。若汗出已,反发热者,久久其身必甲错;发热不止者,必生恶疮;若身重汗出已,辄轻者,久久必身瞤,即胸中痛,又从腰以上必汗出,不无汗,腰髋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状,剧者不能食,身疼重,烦躁,小便不利,为黄汗,桂枝加黄耆汤主之。

桂枝加黄耆汤方:

桂枝、芍药各三两,甘草二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,黄耆二两。

右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须臾,饮热稀粥一升馀,以助药力,温服取微汗,若不汗更服。

师曰:寸口脉迟而涩,迟则为寒,涩为血不足。趺阳脉微而迟,微则为气,迟则为寒,寒气不足,则手足逆冷;手足逆冷,则荣卫不利;荣卫不利,则腹满胁鸣相逐;气转膀胱,荣卫俱劳;阳不通即身冷,气不通即骨痛;阳前通则恶寒,阴前通则痹不仁;阴阳相得,其气乃行,大气一转,其气乃散;实则失气,虚则遗尿,名曰气分。

气分,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杯,水饮,用后方主之。

桂姜草枣黄辛附汤方。

桂枝;生姜三两;甘草二两;大枣十二枚;麻黄、细辛各二两;附子一枚,炮。

右七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。当汗出,如虫行皮中即愈。

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盘,水饮所作,枳术汤主之。

枳术汤方:

枳实七枚,白术二两。

右二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腹中耎,即当。

附方:

《外台》防己黄耆汤:治风水,脉浮为在表,其人或头汗出,表无他病,病者但下重,从腰以上为和,腰以下当肿及阴,难以屈伸。

黄疸病脉证并治

论二首、脉证十四条、方七首。

寸口脉浮而缓,浮则为风,缓则为痹,痹非中风;四肢苦烦,脾色必黄,瘀热以行。

趺阳脉坚而数,数则为热,热则消谷,紧则为寒,食即为满。尺脉浮为伤肾,趺阳脉紧为伤脾。风寒相搏,食谷即眩,谷气不消,胃中苦渴,渴气下流,不便不通,阴被其寒,热流膀胱,身体尽黄,名曰谷疸。额上黑,微汗出,手足中热,薄暮即发,膀胱急,小便自利,名曰女劳疸;腹如水状,不治。心中懊憹而热,不能食,时欲吐,名曰酒疸。

阳明病,脉迟者,食难用炮,炮则发烦,头痃,小便必难,此欲作谷疸。虽下之,腹满如故,所以然者,脉迟故也。

夫病酒黄疸,必小便不利,其候心中热,足下热,是其证也。酒黄疸者,或无热,请言了,腹满欲吐,鼻燥。其脉浮者先吐之,沉弦者先下之。酒疸,心中热欲呕者,吐之愈。

酒疸下之,久久为黑疸,目青面黑,心中如啖蒜虀状,大便正黑,皮肤爪之不仁,其脉浮弱,虽黑微黄,故知之。

师曰:病黄疸,发热烦喘,胸满口燥有,以病发时,火劫其汗,两热所得。然黄家所得,从湿得之。一身尽发热,面黄,肚热,热在里,当下之。脙沉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皆发黄。腹满,舌痿黄,燥不得睡,属黄家。黄疸之病,当以十八日为期,治之十日以上瘥,反极为难治。疸而渴者,其疸难治;疸而不渴者,其疸可治。发于阴部,其人必呕;阳部,其人振寒而发热也。

谷疸之为病,寒热不食,食即头眩,心胸不安,久久发黄,为谷疸,茵陈汤主之。

茵陈汤方:

茵陈蒿六两,栀子十四枚,大黄二两。

右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茵陈,减六升,内三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小便当利,尿如皂角汁状,色正赤,一宿腹减,黄从小便去也。

黄家,日晡时发热,面反恶寒,此为女劳得之。膀胱急,少腹满,身尽黄,额上黑,足下热,因作黑疸。其腹胀如水状,大便必黑,时溏,此女劳之病,非水也。腹满者难治,用后方。

消矾散方:

消石;矾石,烧,等分。

右二味,为末,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病随大小便去,小便正黄,大便正黑,是候也。

酒黄疸,心中懊憹,或热痛,栀子大黄汤主之。

栀子大黄汤方:

栀子十四枚,大黄二两,枳实五枚,豉一升。

右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。

诸病黄家,但利其小便。假令脉浮,当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黄耆汤主之。

诸黄,用后方。

猪膏发煎:

猪膏半斤,乱发如鸡子大三枚。

右二味,和膏中煎之,发消药成,分再服,病从小便出。

黄疸病,茵陈五苓散主之。

茵陈五苓散:

茵陈稿末十分,五苓散五分。

右二物和,先食饮方寸匕,日三服。

黄疸腹满,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,此为表和里实,当下之,宜大黄滑石汤。

大黄滑石汤:

大黄、黄檗、滑石各四两,栀子十五枚。

右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滑石,更煮取一升,顿服。

黄疸病,小便色不变,欲自利,腹满而喘,不可除热,热除必哕。哕者,小半夏汤主之。

诸劳,腹痛而呕者,宜柴胡汤。

男子黄,小便自利,当与虚劳小建中汤。

附方:

瓜蒂汤:治诸黄。

《千金》麻黄醇酒汤:治黄疸。

麻黄三两。

右一味,以美清酒五升,煮取二升半,顿服尽。冬月用酒,春月用水煮之。

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

脉证十二条、方五首。

寸口脉动而弱,动即为惊,弱则为悸。

师曰:夫脉浮,目睛晕黄,衄未止;晕黄去,目睛急了,知衄今止。又曰:从春至夏衄者,太阳;从秋至冬衄者,阳明。衄家不可汗,汗出必额上陷,脉紧急,直视不能眴,不得眠。病人面无色,无寒热。脉沉弦者衄;浮弱,手按之绝者,下血;烦咳者,必吐血。夫吐血,咳逆上气,其脉数而有热,不得卧者死。夫酒客咳者,必致吐血,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。

寸口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,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,寒虚相击,此名曰革,妇人则半产漏下,男子则亡血。亡血不可发其表,汗出则寒栗而振。

病人胸满,唇痿舌青,口燥,但欲嗽水,不欲咽,无寒热,脉微大来迟,腹不满,其人言我满,为有瘀血。

病者如热状,烦满,口乾燥而渴,其脉反无热,此为阴状,是瘀血也,当下之。

火邪者,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。

桂枝救逆汤方:

桂枝二两,去皮;甘草三两,炙;生姜六两;牡蛎五两,熬;龙骨四两;大枣十二枚;蜀漆三两,洗去腥。

右为末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蜀漆,减二升,内诸药,后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心下悸者,半夏麻黄丸主之。

半夏麻黄丸方:

半夏、麻黄等分。

右二味,末之,炼蜜和丸小豆大,饮服三丸,日三。

吐血不止者,后汤主之。

柏叶汤:

柏叶、乾姜各三两,艾三把。

右三味,以水五升,取马通汁一升,合煮,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
下血,先便后血,此远血也,黄土汤主之。

黄土汤方:

甘草;乾地黄;白术;附子,炮;阿胶、黄芩各三两;竈中黄土半斤。

右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温二服。

下血,先血后便,此近血也,赤小豆当归散主之。

心气不足,吐血、衄血,用后方。

泻心汤:

大黄二两,黄连、黄芩各一两。

右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。

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

论一首、脉证二十七条、方二十三首。

夫呕家有痈脓,不可治呕,脓尽自愈。先呕却渴者,此为欲解;先渴却呕者,为水停心下,此属饮家。呕家本渴,今反不渴者,以心下有支饮故也,此属支饮。

问曰:病人脉数,数为热,当消数引食,而反吐者何也?师曰:以发其汗,令阳微,膈气虚,脉乃数。数为客热,不能消谷,胃中虚冷故也。脉弦者虚也,胃气无馀,朝食暮吐,变为胃反。寒在于上,医反下之,令脉反弦,故名曰虚。

寸口脉微而数,微则无气,无气则荣虚,荣虚则血不足,血不足则胸中冷。趺阳脉浮而涩,浮则为虚,虚则伤脾,脾伤则不磨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谷不化,名曰胃反。脉紧而涩,其病难治。

病人欲吐者,不可下之。

哕而腹满,视其前后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。

呕而胸满者,用后方。

茱萸汤:

吴茱萸一升,人参三两,生姜六两,大枣十二枚。

右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乾呕吐涎沫,头痛者,茱萸汤主之。

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用后方。

半夏泻心汤:

半夏半升,洗;黄芩、乾姜、人参各三两;黄连一两;大枣十二枚;甘草三两,炙。

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。

乾呕而利者,用后方。

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:

黄芩三两;甘草二两,炙;芍药三两;半夏半斤;生姜四两;大枣二十枚。

右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

诸呕吐,谷不得下者,小半夏汤主之。

呕吐而病在膈上,后思水者解,急与之。思水者,用后方。

猪苓散:

猪苓、茯苓、白术各等分。

右三味,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。

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难治,用后方。

四逆汤:

附子七个,生用;乾姜一两半;甘草二两,炙。

右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强人可大附子一枚、乾姜三两。

呕而发热者,用后方。

小柴胡汤方:

柴胡半斤,黄芩三两,人参三两,甘草二两,半夏半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。

右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。

胃反呕吐者,大半夏汤主之。

大半夏汤方:

半夏二升,洗完用;人参三两;白蜜一升。

右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,煮取二升半,温服一升,馀分再服。

食已即吐者,用后方。

大黄甘草汤方:

大黄四两,甘草一两。

右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
胃反,吐而渴,欲饮水者,用后方。

茯苓泽泻汤:

茯苓半斤,泽泻四两,甘草二两,桂枝二两,白术三两,生姜四两。

右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内泽泻,再煮取二升半,温服八合,日三。

吐后渴饮得水而贪饮者,文蛤汤主之;兼主微风脉者头痛。

文蛤汤:

文蛤五两,麻黄、甘草、生姜各三两,石膏五两,杏仁五十个,大枣十二枚。

右七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一升,汗出即愈。

乾呕吐逆,吐涎沫,用后方。

半夏乾姜散:

半夏、乾姜等分。

右二味,杵为散,取方寸匕,浆水一升半,煎取七合,顿服之。

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呕不呕,似哕不哕,彻心中愤愤然无奈,用后方。

生姜半夏汤:

半夏半斤,生姜汁一升。

右二味,以水三升,煮半夏取二升,内生姜汁,煮取一升半,小冷,分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止,停后服。

乾呕哕,若手足厥者,橘皮汤主之。

橘皮汤:

橘皮四两,生姜半斤。

右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下咽即愈。

哕逆者,橘皮竹茹汤主之。

橘皮竹茹汤:

橘皮二升,竹茹二升,大枣三十枚,生姜半斤,甘草五两,人参一两。

右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夫六府气绝于外者,手足寒,上气脚缩;五脏气绝于内者,利不禁,下甚者,手足不仁。下利脉沉弦者,下重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
下利,手足厥冷,无脉者,灸之不湿。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死。少阴负趺阳者,为顺也。

下利,有微热而渴,脉弱者,今自愈。下利脉数,有微热汗出,今自愈,设脉紧为未解。下利,脉数而渴者,今自愈,设不差,必清脓血,以有热故也。下利,脉反弦,发热身汗者,自愈。下利气者,当利其小便。下利,寸脉反浮数,尺中自涩者,必清脓血。下利清谷,不可攻其表,汗出必胀满。下利,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胃,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热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下利后脉绝,手足厥冷,晬时脉还,手足温者生,脉不还者死。下利,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。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

四逆汤。

桂枝汤:

桂枝三两,去皮;芍药三两;甘草三两,炙;生姜三两;大枣十二枚。

右五味,㕮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服已,须臾,啜稀粥一升,已助药力,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热热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淋漓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后服。

下利三部脉皆平,按之心下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汤。下利脉迟而滑者,实也。利未欲止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下利脉反滑者,当有所去,下乃愈,宜大承气汤。下利已差,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,以病不尽故也,当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大承气汤。

下利谵语者,有燥屎也,小承气汤主之。

小承气汤:

大黄四两;厚朴二两,炙;枳实大者三枚,炙。

右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二服,得利则止。

下利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。

桃花汤:

赤石脂一升,一半锉,一半筛末;乾姜一两;粳米一升。

右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,温七合,内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一服愈,馀勿服。

热利重下者,白头翁汤主之。

白头翁汤:

白头翁二两,黄连、黄柏、秦皮各三两。

右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,不愈更服。

下利后更烦,桉之心下濡者,为虚烦也,栀子豉汤主之。

栀子豉汤:

栀子十四枚;香豉四合。

右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得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,温进一服,得吐则止。

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

通脉四逆汤方:

附子大者一枚,生用;乾姜三两,强者四两;甘草二两,炙。

右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一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下利肺痛,紫参汤主之。

紫参汤方:

紫参半斤,甘草三两。

右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紫参,取二升,内甘草,煮取一升半,分温三服。

气利,诃梨勒散主之。

诃梨勒散方:

诃梨勒十枚。

右一味,为散,粥饮和,顿服。

附方:

《千金翼》小承气汤:治大便不通,哕,数谵语。

《外台》黄芩汤:治乾呕下利。

黄芩、人参、乾姜各三两,桂枝一两,大枣十二枚,半夏半升。

右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。

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

论一首、脉证三条、方五首。

诸浮数脉,应当发热,而反洒浙恶寒,若有痛处,当发其痈。

师曰:诸痈肿,欲知有脓无脓,以手掩肿上,热者为有脓,不热者为无脓。

肠痈之为病,其身甲错,腹皮急,按之濡如肿状,腹无积飞,身而热,脉数,此为脓内有痈脓,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。

薏苡附子败酱散方:

薏苡仁十分,附子二分,败酱五分。

右三味,杵为末,取方寸匕,以水二升,煎减半,顿服,小便当下。

肠痈者,小腹肿痞,按之即痛如淋,小便自调,时时发热,自汗出,复恶寒。其脉迟紧者,脓未成,可下之,当有血。脉洪数者,脓已成,不可下也,大黄牡丹汤主之。

大黄牡丹汤方:

大黄四两,牡丹一两,桃仁五十个,瓜子半升,芒消三合。

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芒消再煎沸,顿服之,有脓当下,如先脓,当下血。

问曰:寸口脉浮微而涩,然当亡血,若汗出,设不汗者云何?荅曰:若身有疮,被刀斧所伤,亡血故也。

病金疮,王不留行散主之。

王不留行散:

王不留行十分,八月采;蒴藋细叶十分,七月七日采;桑东南根自皮十分,三月三日采;甘草十八分;川椒三分,除日及闭口者,汁;黄芩二分;乾姜二分;芍药二分;厚朴二分。

右九味,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,勿令灰过,各别杵筛,合治之为散,服方寸匕,小疮即粉之,大疮但服之。产后亦可服。如风寒,桑东根勿取之。前三物皆阴乾百日。

排脓散方:

枳实十六枚,芍药六分,桔梗一分。

右三味,杵为散,取鸡子黄一枚,以药散与鸡黄相等,揉和。

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证治

论一首、脉证一条、方五首*。

师曰:病趺蹶,其人但能前不能却,刺入二寸,此太阳经伤也。

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,此人身体者,蔾芦甘草汤主之。

蔾芦甘草汤方*。

转筋之为病,其人臂脚直,脉上下行,微弦,转筋入腹者,鸡屎白散主之。

鸡屎白散方*:

鸡屎白*。

右一味,为散,取方寸匕,以水六合,和,温服。

阴狐疝气者,偏有小大,时时上下,蜘蛛散主之。

蜘蛛散方*:

蜘蛛十四枚,熬焦;桂枝半两。

右二味,为散,取八分一匕,饮和服,日再服,蜜丸亦可。

问曰:病腹痛有虫,其脉何以别之?师曰:腹中痛,其脉当沉,若弦,反洪大,故有蚘虫。

蚘虫之为病,令人吐涎,心痛,发作有时。毒药不止,甘草粉蜜汤主之。

甘草粉蜜汤方*:

甘草二两,粉一两重,蜜四两。

右三味,以水三升,先煮甘草,取二升,去滓,内粉蜜,搅令和,煎如薄粥,温服一升,差即止。

蚘厥者,当吐蚘。令病者静而复时烦,此为藏寒,蚘上入膈,故烦。须臾复止,得食而呕,又烦者,蚘闻食臭出,其人当自吐蚘。

蚘厥者,乌梅丸主之。

鸟梅丸方:

乌梅三百个;细辛六两;乾姜十两;黄连一斤;当归四两;附子六两,炮;川椒四两,去汁;桂枝六两;人参、黄蘖各六两。

右十味,异捣筛,合治之,以苦酒渍乌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五升米下,饭熟擣成泥,和药令相得,内臼中,与蜜杵五千下,丸如梧子大,先食饮服十丸。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。禁生冷溃臭等食。

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

脉证三条、方八首。

师曰:妇人得平脉,阴脉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无寒热,名妊娠,桂枝汤主之。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,设有医治逆者,却一月,加吐下者,则绝之。

妇人宿有症病,经断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。胎动在脐上者,为症痼害。妊娠六月动者,前三月经水利时胎。下血者,后断三月衃也。所以血不止者,其症不去故也,当下其症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

桂枝茯苓丸方:

桂枝;茯苓;牡丹去心;桃仁去皮、尖,熬;芍药各等分。

右五味,末之,炼蜜和丸如兔屎大,每日食前服一丸,不知,加至三丸。

妇人怀娠六七月,脉弦发热,其胎愈胀,腹痛恶寒者,少腹如扇,所以然者,子藏开故也,当以附子汤温其藏。

师曰:妇人有漏下者,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,有妊娠下血者。假令妊娠腹中痛,为胞阻,胶艾汤主之。

芎归胶艾汤方:

芎穷、阿胶、甘草各二两,艾叶、当归各三两,芍药四两,乾地黄。

右七味,以水五升,清酒五升,合煮取三升,去滓,内胶令消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,不差更作。

妇人怀娠,腹中㽲痛,当归芍药散主之。

当归芍药散方:

当归三两,芍药一斤,茯苓四两,白术四两,泽泻半斤,芎藭半斤。

右六味,杵为散,取方寸匕,酒和,日三服。

妊娠呕吐不止,乾姜人参半夏丸主之。

乾姜人参半夏丸方:

乾姜、人参各一两,半夏二两。

右三味,末之,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,饮服十丸,日三服。

妊娠小便难,饮食如故,归母苦参丸主之。

当归贝母苦参丸方:

当归、贝母、苦参各四两。

右三味,末之,炼蜜丸如小豆大,饮服三丸,加至十丸。

妊娠有水气,身重,小便不利,洒淅恶寒,起即头眩,葵子茯苓散主之。

葵子茯苓散方:

葵子,茯苓三两。

右二味,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,小便利则愈。

妇人妊娠,宜常服当归散主之。

当归散方:

当归、黄芩、芍药、芎藭各一两,白术半斤。

右五味,杵为散,酒饮服方寸匕,日再服。妊娠常服即易产,胎无苦疾,产后百病悉主之。

妊娠养胎,白术散主之。

白术散方:

白术;芎穷;蜀椒三分,汁;牡蛎。

右四味,杵为散,酒服一钱匕,日三服,夜一服。但苦痛,加芍药;心下毒痛,倍加芎藭;心烦吐痛,不能食饮,加细辛一两、半夏大者二十枚,服之后,更以醋浆水服之;若呕,以醋浆水服之,后不解者,小麦汁服之;已后渴者,大麦粥服之。病虽愈,服之勿置。

妇人伤胎,怀身腹满,不得小便,从腰以下重,如有水气状,怀身七月,太阴当养不养,以心气实,当刺泻劳宫及关元。小便微利则愈。

妇人产后病脉证治

论一首、脉证六条、方七首。

问曰:新产妇人有三病,一者病痓,二者病郁冒,三者大便难,何谓也?师曰:新产血虚,多汗出,喜中风,故令病痓;亡血复汗,寒多故令郁冒;亡津液,胃燥,故大便难。产妇郁冒,其脉微弱,不能食,大便反坚,但头汗出。所以然者,血虚而厥,厥而必冒,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以血虚下厥,孤阳上出,故头汗出。所以产妇喜汗出者,亡阴血虚,阳气独盛,故当汗出,阴阳乃复。大便坚,呕不能食,小柴胡汤主之。

病解能食,七八日更发热者,此为胃实,大承气汤主之。

产后腹中疼痛,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,并治腹中寒疝,虚劳不足。

当归生姜羊肉汤方。

产后腹痛,烦满不得卧,枳实芍药散主之。

枳实芍药散方:

枳实,烧令黑,勿太过;芍药等分。

右二味,杵为散,方寸匕,日三服,并主痈脓,以麦粥下之。

师曰:产妇腹痛,法当以枳实芍药散,假令不愈者,此为腹中有乾血著脐下,宜下瘀血汤主之。亦主经水不利。

下瘀血汤方:

大黄二两;桃仁二十枚;䗪虫二十枚,熬,去足。

右三味,末之,炼蜜和为四丸,以酒一升,煎一丸,取八合,顿服之。新血下如豚肝。

产后七八日,无太阳证,少腹坚痛,此恶露不尽,大便,烦躁发热,切脉微实,再倍发热,日晡时烦躁者,不食,食则讝语,至夜即愈,宜大承气汤主之。热在里,结在膀胱也。

产后风,续之数十日不解,头微痛,恶寒,时时有热,心下闷,乾呕汗出。虽又,阳旦证续在耳,可与阳旦汤。

产后中风,发热,面正赤,喘而头痛,竹叶汤主之。

竹叶汤方:

竹叶一杷;葛根三两;防风一两;桔梗、桂枝、人参、甘草各一两;附子一枚,炮;大枣十五枚;生姜五两。

右十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二升半,分温三服,温覆使汗出。颈项强,用大附子一枚,破之如豆大,前药扬去沫,呕者加半夏半升洗。

妇人乳,中虚,烦乱呕逆,安中益气,竹皮大丸主之。

竹皮大丸方:

生竹茹二分,石膏二分,桂枝一分,甘草七分,白薇一分。

右五味,末之,枣肉为丸弹子大,以饮服一丸,日三夜二服。有热者,倍白薇,烦喘者,加柏实一分。

产后下利虚极,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。

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:

白头翁、甘草、阿胶各二两,秦皮、黄连、蘖皮各三两。

右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内胶令消尽,分温三服。

附方:

《千金》三物黄芩汤:治妇人在草蓐,自发露得风,四肢苦烦热,头痛者,与小柴胡汤。头不痛但烦者,此汤主之。

黄芩一两,苦参二两,乾地黄四两。

右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一升,多吐下虫。

《千金》内补当归建中汤: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,腹中刺痛不止,吸吸少气,或苦少腹中急,摩痛引腰皆,不能食饮。产后一月,日得服四五剂为善。令人强壮宜。

当归四两,桂枝三两,芍药六两,生姜三两,甘草二两,大枣十二枚。

右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一日令尽。若大虚,加饴糖六两,汤成内之于火上暖,令饴消,若去血过多,崩内衄不止,加地黄六两、阿胶二两,合八味,汤成内阿胶。若无当归,以芎藭代之;若无生姜,以乾姜代之。

妇人杂病脉证并治

论一首、脉证合十四条、方十三首。

妇人中风七八日,续来寒热,发作有时,经水适断,此为热入血室。其血必结,故使如疟状,发作有时,小柴胡汤主之。

妇人伤寒发热,经水适来,昼日明了,暮则讝语,如见鬼状然,此为热入血室,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

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经水适来,得七八日,热除脉迟,身凉和,胸胁满,如结胸状,讝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。当刺期门,随其假而取之。

阳明病,下血讝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,但头汗出,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泻之。濈然汗出者愈。

妇人咽中如有炙脔,半夏厚朴汤主之。

半夏厚朴汤方:

半夏,厚朴三两,茯苓四两,生姜五两,乾苏叶二两。

右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四升,分温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
妇人藏躁,喜悲伤欲哭,象如神灵所作,数欠伸,甘麦大枣汤主之。

甘草小麦大枣汤方:

甘草二两,小麦一升,大枣十枚。

右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,亦补脾气。

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龙汤主之。涎沫止,乃治痞,泻心汤主之。

小青龙汤方。

泻心汤方。

妇人之病,因虚、积冷、结气,为诸经水断绝,至有历年,血寒积结胞门。寒伤经络,疑坚在上,呕吐涎唾,久成肺痈,形体损分;在中盘结,绕脐寒疝,或两胁疼痛,与藏相连;或结热中,病在关元。脉数无疮,肌若鱼鳞,时著男子,非止女身。在下未多,经候不匀。令阴掣痛,少腹恶寒,或引腰脊,下根气街,气冲急痛,膝胫疼烦,奄忽眩冒,状如厥颠,或有忧惨,悲伤多嗔,此皆带下,非有鬼神,久则羸瘦,脉虚多寒。

三十六病,千变万端。审脉阴阳,虚实紧弦,行其针药,治危得安,其虽同病,脉各异源,子当辩记,勿谓不然。

问曰:妇人年五十所,病下利数十日不止,暮即发热,少腹里急,腹满,手掌烦热,唇口乾燥,何也?师曰:此病属带下,何以故?曾经半产,瘀血在少腹不去。何以知之?其证唇口乾燥,故知之,当以温经汤主之。

温经汤方:

吴茱萸三两;当归、芎藭、芍药各二两;人参;桂枝;阿胶;牡丹皮,;生姜;甘草各二两;半夏半升;麦门冬一升,去心。

右十二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亦主妇人少腹寒,久不受胎,兼取崩中去血,或月水来过多,及至期不来。

带下经水不利,少腹满痛,经一月再见者,土瓜根散主之。

土瓜根散方:

土瓜根、芍药、桂枝、䗪虫各三分。

右四味,杵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寸口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,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,寒虚相搏,此名曰革。妇人则半产漏下,旋覆花汤主之。

旋覆花汤方:

旋覆花三两,葱十四茎,新绛少许。

右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。

妇人陷经,漏下,黑不解,胶姜汤主之。

妇人少腹满如敦状,小便微难而不渴,生后者,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,大黄甘遂汤主之。

大黄甘遂汤方:

大黄四两,甘遂二两,阿胶二两。

右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,其血当下。

妇人经水不利下,抵党汤主之。

抵党汤方:

水蛭三十个,熬;蝱虫三十枚,熬,去趐足;桃仁二十个,去皮、尖;大黄三两,酒浸。

右四味,为末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妇人经水闭不利,藏坚癖不止,中有乾血,下白物,矾石丸主之。

矾石丸方:

矾石三分,烧;杏仁一分。

右二味,末之,炼蜜和丸枣核大,内藏中,剧者再内之。

妇人六十二种风,及腹中血气刺痛,红蓝花酒主之。

红蓝花酒方:

红蓝花一两。

右一味,以酒一大升,煎减半,顿服一半,未止再服。

妇人腹中诸疾痛,当归芍药散主之。

当归芍药散方。

妇人腹中痛,小建中汤主之。

小建中汤方。

问曰:妇人病,饮食如故,烦热不得卧,而反倚息者,何也?师曰:此名转胞,不得溺也。以胞丝了戾,故致此病。但利小便则愈,宜肾气丸主之。

肾气丸方:

乾地黄八两;署蓣四两;山茱萸四两;泽泻;茯苓三两;牡丹皮三两;桂枝;附子,炮,各一两。

右八味,末之,炼蜜和丸梧子大,酒下十五丸,加至二十五丸,日再服。

蛇床子散方:温阴中坐药。

蛇床子仁。

右一味,末之,以白粉少许,和令相得,如枣大,绵裹内之,自然温。

少阴脉滑而数者,阴中即生疮,阴中蚀疮烂者,狼牙汤洗之。

狼牙汤方:

狼牙三两。

右一味,以水四升,煮取半升,以绵缠筯如茧,浸汤沥阴中,日四遍。

胃气下泄,阴吹而正喧,此谷气之实也,膏发煎导之。

膏发煎方。

小儿疳虫蚀齿方:

雄黄、葶苈。

右二味,末之,取腊日猪脂熔,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,点药烙之。

杂疗方

论一首、脉证一条、方二十二首。

退五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:

冬三月加柴胡八分;白术八分;大腹槟榔四枚,并皮子用;陈皮五分;生姜五分;桔梗七分。

春三月加枳实,减白术,共六味。

夏三月加生姜三分,枳实五分,甘草三分,共八味。

秋三月加陈皮三分,内八味。

右各㕮咀,分为三帖,一帖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,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。如四体壅,添甘草少许,分作三小帖,每小帖以水一升,煮取七合,温服,再合为一服,重煮都成四服。

长服诃梨勒丸方:

诃梨勒,燥;陈皮;厚朴各三两。

右三味,末之,炼蜜丸如梧子大,酒饮服二十丸,加至三十丸。

三物备急丸方:

大黄一两;乾姜一两;巴豆一两,去皮、心,熬,外研如脂。

右药各须精新,先擣大黄、乾姜为末,研巴豆内中,合治一千杵,用为散,蜜和丸亦加,密器中贮之,莫令歇。主心腹诸卒暴百病,若中恶客忤,心腹胀满,卒痛如锥刺,气急口禁,停尸卒死者,以缓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,或不下,捧头起,灌令下咽,须臾当差,如未差,更与三丸,当腹中鸣,即吐下便差。若口禁,亦须折齿灌之。

治伤寒令愈不复,紫石寒食散方:

紫石英;白石英;赤石脂;锺乳,碓鍊;括蒌根;防羊;桔梗;文蛤、鬼臼各十分;太一馀粮十分,烧;乾姜;,;桂枝,去皮,四分。

右十三味,杵为散,酒服方寸匕。

救卒死方:

薤捣汁,灌鼻中。

又方:

雄鸡冠割取血,管吹内鼻中。

猪脂如鸡子大,苦酒一升,煮沸,灌喉中。

鸡肝及血涂面上,以灰围四旁,立起。

大豆二七粒,以鸡子白并酒和,尽以吞之。

救卒死而壮热者方:

矾石半斤,以水壹斗半煮消,以渍脚,令没踝。

救卒死而目闭者方:

骑牛临面,捣薤汁灌耳中,吹皂荚末鼻中,立效。

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:

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,饮以五毒诸膏散。

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:

马屎一升,水三斗,煮取二斗以洗之。又取牛洞一升,温酒灌口中,灸心下一寸、脐上三寸、脐下四寸,各一百壮,差。

救小儿卒死而吐利,不知是何病方:

狗屎一丸,绞取汁以灌之。无湿者,水煮乾者取汁。

尸蹶脉动而无气,气闭不通,故静而死也。

治方:

菖蒲屑,内鼻两孔中吹之,令人以桂屑著舌下。

又方:

取左角发方寸,烧末,酒和,灌令入喉,立起。

救卒死客忤死,还魂汤主之方:

麻黄三两,去节;杏仁去皮、尖,七十个;甘草一两,炙。

右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令咽之。通治诸感忤。

又方:

韭根一把;乌梅二七个;吴茱萸半升,炒。

右三味,以水一斗煮之,以病人栉内中,三沸,栉浮者生,沉者死。煮取三升,去滓,分饮之。

救自缢死,旦至暮,虽已冷,必可治。暮至旦,少难也,恐此当言忿气盛故也。然夏时夜短于昼,又热,犹应可治。又云:心下苦微温者,一日以上,犹可治之方。

徐徐抱解,不得截绳,上下安被卧之。一人以脚踏其两肩,手少挽其发,常弦弦勿纵之。一人以手按据胸上,数动之。一人摩拌臂胫,屈伸之。若已僵,但渐渐强屈之,并按其腹。如此一炊顷,气从口出,呼吸眼开,而犹引按莫置,亦勿苦劳之。须臾,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与之,令濡喉,渐渐能咽,乃稍止。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,𣏝好。此法最善,无不活者。

凡中暍死,不可使得冷,得冷便死,疗之方。

屈草带,绕暍人脐,使三两人溺其中,令温。亦可用热泥和屈草,亦可扣瓦椀底按及车缸以著暍人,取令溺,须得流去。此谓道路穷,卒无汤,当令溺其中,欲使多人溺,取令温若汤,使可与之,不可泥及车缸,恐此物冷。暍既在夏月,得热泥土、暖车缸,亦可用也。

救溺死方:

取竈中灰两石馀以埋人,从头至足,水出七孔,即活。

右疗自缢溺暍之法,并出自张仲景为之。其意殊绝,殆非常情所及,本草所能关,实救人之大术矣。伤寒家数有暍病,非此遇热之暍。

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:

大黄一两,切,侵汤成下;绯帛如手大,烧灰;乱发如鸡子大,烧灰用;久用炊单布一尺,烧灰;败蒲一握,三寸;桃仁四十九个,去皮、尖,熬;甘草如中指节,炙,锉。

右七味,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汤成,内酒一大盏,次下大黄,去滓,分温三服。先锉败蒲席半领,煎汤浴,衣被盖覆,斯须通利数行,痛楚立差。利及浴水赤,勿怪,即瘀血也。

禽兽鱼虫禁忌并治

论辩二首、合九十法、方二十一首。

凡饮食滋味,以养于生,食之有妨,反能为害。自非服药炼液,焉能不饮食乎?切见时人,不闲调摄,疾疢竞起,若不因食而生,苟全其生,须知切忌者矣。所食之味,有与病相宜,有与身为害,若得宜则益体,害则成疾,以此致危,例皆难疗。凡煮药饮汁,以解毒者,虽云救急,不可热,更甚,宜冷饮之。

肝病禁辛,心病禁咸,脾病禁酸,肺病禁苦,肾病禁甘。春不食肝,夏不食心,秋不食肺,冬不食肾,四季不食脾。辩曰:春不食肝者,为肝气王,脾气败,若食肝,则又补肝,脾气反尤甚,不可救。又肝王之时,不可以死气入肝,恐伤魂也。若非王时即虚,以肝补之佳,余藏准此。

凡肝藏自不可轻啖,自死者弥甚。凡心皆为神识所舍,切食之,使人来生复其报对矣。凡肉及肝,落地不著尘土者,不可食之。猪肉落水浮者,不可食。诸肉及鱼,若狗不食,鸟不啄者,不可食。诸肉不乾,火炙不动,见水自动者,不可食之。肉中有如朱点者,不可食之。六畜肉热血不断者,不可食之。父母及身本命肉,食之令人神魂不安。食肥肉及热羹,不得饮冷水。诸五藏及鱼,投地尘上不污者,不可食之。秽饭、馁肉、臭鱼,食之皆伤人。自死肉,口闭者,不可食之。六畜自死,皆疫死,则有毒,不可食之。兽自死,北首及伏地者,食之杀人。食生肉,饱饮乳,变成白虫。疫死牛肉,食之令病洞下,亦致坚积,宜利药下之。脯脏米瓮中,有毒,及经夏食之,发肾病。

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:

黄蘖屑,捣服方寸匕。

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:

烧犬屎,酒服方寸匕,每服人乳汁亦良。饮生韭汁三升,亦得。

治黍米中藏乾脯食之中毒方:

大豆浓煮汁,饮数升即解。亦治狸肉漏脯等毒。

治食生肉中毒方:

掘地深三尺,取其下土三升,以水五升煮数沸,澄清汁,饮一升,即愈。

治六畜鸟兽肝中毒方:

水浸豆豉,绞取汁,服数升愈。

马脚无夜眼者,不可食之。食酸马肉,不饮酒,则杀人。马肉不可热食,伤人心。马鞍下肉,食之杀人。白马黑头者,不可食之。白马青蹄者,不可食之。马肉、㹠肉共食,饱醉卧,大忌。驴马肉合猪肉食之,成霍乱。马肝及尾,不可妄食,中毒害人。

治马肝毒中人未死方:

雄鼠屎二七粒,求之,水和服,日再服。

又方:

人垢,取方寸匕,服之佳。

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:

香豉二两,杏仁三两。

右二味,蒸一食顷,熟,杵之服,日再服。

又方:

煮芦根汁,饮之良。

疫死牛,或目赤,或黄,食之大忌。牛肉共猪肉食之,必作寸白虫。青牛肠,不可合犬肉食之。牛肺从三月至五月,其中有虫如马尾,割去勿食,食则损人。牛、羊、猪肉皆不得以楮木、桑木蒸炙,食之令人腹内生虫。啖蛇牛肉杀人。何以知之?啖蛇者,毛发向后顺者是也。

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:

饮人乳汁一升,立愈。

又方:

以泔洗头,饮一升愈。

牛肚细切,以水一斗,煮取一升,暖饮之,大汗出者愈。

治食牛肉中毒方:

甘草煮汁饮之,即解。

羊肉其有宿热者,不可食之。羊肉不可共生鱼、酪食之,害人。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,名羊悬筋,食之令人癫。白羊黑头,食其脑,作肠痈。羊肝共生椒食之,破人五藏。猪肉共羊肝和食之,令人心闷。猪肉以胡荽同食,烂人脐。猪脂不可合梅子食之。猪肉和葵食之,少气。鹿人不可和蒲白作羹,食之发恶疮。麋脂及梅李子,若妊妇食之,令子青盲,男子伤精。麞肉不可合煆及生菜、梅、李果食之,皆病人。痼疾人不可食熊肉,令终身不愈。白犬自死,不出舌者,食之害人。食狗鼠馀,令人发瘻疮。

治食犬肉不消,心下坚或腹胀,口乾大渴,心急发热,妄语如狂,或洞下方:

杏仁一升,合皮熟,研用。

右以沸汤三升和,取汁分三服,利下肉片,大验。

妇人妊娠,不可食兔肉、山羊肉及鳖、鸡、鸭,令子无声音。兔肉不可合白鸡肉食之,令人面发黄。兔肉著乾姜食之,成霍乱。凡鸟自死,口不闭,翅不合者,不可食之。诸禽肉,肝青者,食之杀人。鸡有六翮四距者,不可食之。乌鸡白首者,不可食之。鸡不可共葫蒜食之,滞气。山鸡不可合鸟兽肉食之。雉肉久食之,令人瘦。鸭卵不可合鳖肉食之。妇人妊娠食雀肉,令子淫乱无耻。雀肉不可合李子食之。燕肉勿食,入水为蛟龙所啖。

鸟兽有中毒箭死者,其肉有毒,解之方:

大豆煮汁及𥂁汁,服之解。

鱼头正白如连珠至脊上,食之杀人。鱼头中无腮者,不可食,食之杀人。鱼无肠胆者,不可食,食之三年阴不起,女子绝生。鱼头似有角者,不可食之。鱼目合者,不可食之。六甲日,勿食鳞甲之物。鱼不可合鸡肉食之。鱼不得合鸬鹚肉食之。鲤鱼鮓不可合小豆藿食之,其子不可合猪肝食之,害人。鲤鱼不可合犬肉食之。鲫鱼不可合猴雉肉食之。一云:不可合猪肝食。鯷鱼合鹿肉生食,令人筋甲缩。青鱼鮓不可合生葫荽及生葵,并麦中食之。鰌、鳝不可合白犬血食之。龟肉不可合酒、果子食之。鳖目四陷者及厌下有王字形者,不可食之。其肉不得合鸡鸭子食之。龟、鳖肉不可合苋菜食之。鰕无须及腹下通黑,煮之反白者,不可食之。食脍,饮乳酪,令人腹中生虫,为瘕。

脍食之,在心胸间不化,吐复不出,速下除之,久成症病,治之方:

橘皮一两,大黄二两,朴消二两。

右三味,以水一大升,煮至小升,顿服即消。

食脍多不消,结为症病。治之方:

马鞭草。

右一味,捣汁饮之。或以姜叶汁饮之一升,亦消。又可服吐药吐之。

食鱼后食毒,两种烦乱,治之方:

橘皮。

右浓煎汁,服之即解。

食鯸鮧鱼中毒方:

芦根。

右煮汁,服之即解。

蟹目相向,足班目赤者,不可食之。

食蟹中毒,治之方:

紫苏。

右煮汁,饮之三升。紫苏子捣汁饮之,亦良。

又方:

冬瓜汁饮二升,食冬瓜亦可。

凡蟹未遇霜,多毒。其熟者乃可食之。蜘蛛落食中,有毒,勿食之。凡蜂、蝇、虫蚁等,多集食上,食之致瘻。

果实菜谷禁忌并治

果子生食生疮。果子落地经宿,虫蚁食之者,人大忌食之。生米停留多日有损处,食之伤人。桃子多食,令人热,仍不得入水浴,令人病淋沥寒热病。杏酪不熟伤人。梅多食坏人齿。李不可多食,令胪胀。林檎不可多食,令人百脉弱。橘柚多食,令人口爽,不知五味。梨不可多食,令人寒中。金疮、产妇亦不宜食之。樱桃、杏多食伤筋骨。安石榴不可多食,损人肺。胡桃不可多食,令人动疾饮。生枣多食,令人热渴气胀。寒热羸瘦者,弥不可食,伤人。

食诸果中毒治之方:

猪骨。

右一味,末之,水服方寸匕。亦治马肝漏脯等毒。

木耳赤色及仰生者,勿食。菌仰卷及赤色者不可食。

食诸菌中毒,闷乱欲死,治之方:

人粪汁饮一升,土浆饮一二升。大豆浓煮汁饮之,服诸吐利药,并解。

食枫柱菌而哭不止,治之以前方。

误食野芋,烦毒欲死,治之方。

蜀椒闭口者有毒,误食之,戟人咽喉,气病欲绝,或吐下白沫,身体痹冷,急治之方。

肉桂煎汁饮之。,或食蒜,或饮地浆,或浓煮豉汁饮之,并解。

正月勿食生葱,令人面生游风。二月勿食蓼,伤人肾。三月勿食小蒜,伤人志性。四月、八月勿食胡荽,伤人神。五月勿食韭,令人乏气力。五月五日勿食一切生菜,发百病。六月、七月勿食茱萸,伤神气。八月、九月勿食姜,伤人神。十月勿食,损人心,伤心脉。十一月、十二月勿食薤,令人多涕唾。

四季勿食生葵,令人饮食不化,发日病。非但食中,药中皆不可用,深宜慎之。时病差未健,食生菜,手足必肿。夜食生菜,不利人。

十月勿食被霜生菜,令人面无光,目涩心痛,腰疼,或发心疟。疟发时,手足十指爪皆青,困委。葱、韭初生芽者,食之伤人心气。饮白酒,食生韭,令人病增。生葱不可共蜜食之,杀人。独颗蒜弥忌。枣合生葱食之,令人病。生葱和雄鸡、雉、大肉食之,令人七窍经年流血。食糖、蜜后四日内食生葱、蒜,令人心痛。夜食诸姜、蒜、葱等,伤人心。芜菁根多食,令人气胀。薤不可共牛肉作羹,食之成瘕病,韭亦然。莼多病,动痔疾。野苣不可同蜜食之,作内痔。白苣不可共酪同食,作𧏾虫。黄瓜食之,发热病。葵心不可食,伤人,叶尤冷,黄背赤茎者,勿食之。胡荽久食之,令人多忘。病人不可食胡荽及黄花菜。芋不可多食,动病。妊妇食姜,令子馀指。蓼多食,发心痛。蓼和生鱼食之,令人夺气,阴咳疼痛。芥菜不可共兔肉食之,成恶邪病。小蒜多食,伤人心力。

食躁或躁方:

豉。

右浓煮汁饮之。

钓吻与芹菜相似,误食之,杀人,解之方:

荠苨八两。

右一味,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二服。

菜中有水莨菪,叶圆而先,有毒。误食之,令人狂乱,状如中风,或吐血,治之方:

甘草。

右煮汁,服之,即解。

春秋二时,龙带精入芹菜中,人偶食之为病。发时手背腹满,痛不可忍,各蛟龙病,治之方:

硬糖二三升。

右一味,日两度服之,吐出如蜥蜴三五枚。

食苦瓜中毒,治之方:

黎穰。

右煮汁,数服之,解。

扁豆,寒热者不可食之。久食小豆,令人枯燥。食大豆等,忌啖猪肉。大麦久食,令人作㿍。白黍米不可同饴蜜食,亦不可合葵食之。荍麦面多食之,令人发落。𥂁多食,伤人肺。食冷物,冰人齿。食热物,勿饮冷水。饮酒食生苍耳,令人心痛。夏月大醉汗流,不得冷水洗著身,及使扇,即成病。饮酒大忌灸腹背,令人肠结。醉后勿饱食,发寒热。饮酒食猪肉,卧禾稻穰中,则发黄。食治,多饮酒,大忌。凡水及酒,照见人影动者,不可饮之。醋合酪食之,令人血瘕。食白米粥,勿食生苍耳,成走疰。食甜粥已,食𥂁即吐。犀角筋搅饮食,沫出及浇地坟起者,食之杀人。

饮食中毒,烦满,治之方:

苦参三两,苦酒一升半。

右二味,煮三沸,三上三下,服之,吐食出,即差。或以水煮亦得。

又方:

犀角汤亦佳。

贪食,食多不消,心腹坚满痛,治之方:

𥂁一升,水三升。

右二味,煮令𥂁消,分三服,当吐出食,便差。

矾石生入腹,破人心肝。亦禁水。商陆以水服,杀人。葶苈子传头疮,药成入脑,杀人。水银入人耳,及六畜等,皆死。以金银著耳边,水银则吐。苦练无子者,杀人。凡诸毒,多是假毒以投,元知时宜煮甘草荠苨汁饮之,通诸毒药。

Did you like it? Help us spread the word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