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经
忠经 作者
《忠经》,作者马融,右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东北)人,名将马援之从孙。知识渊博,遍注群经,是东汉著名经古文学家。
忠经 说明
《忠经》是系统总结忠德的专门经典,马融因为有《孝经》而无《忠经》,故作此书来补阙,全篇共十八章。
《天地神明章》把忠说成是天地间的至理至德,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。“昔在至理,上下一德。……天之所覆,地之所载,人之所覆,莫大乎忠。”忠的要点在于“一其心”,忠的作用是“为国之本,何莫由忠。忠能固君臣,安社稷,感天地,动鬼神,而况于人乎”。
《忠经》对于不同等次的人,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,上至君王,下至平民,须各尽其忠,且尽忠有君子与小人之分:“君子尽忠,则尽其心;小人尽忠,则尽其力。尽力者止其身,尽心者则洪于远”(《尽忠章》)。
《忠经》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忠德观念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则,例如“善莫大于忠,恶莫大于不忠”(《证应章》),“仁而不忠则私其恩,知而不忠则文其诈,勇而不忠则易其乱”(《辩忠章》)等等。由此可见,《忠经》不仅反映了两汉时期忠德的主要内容,而且标志着春秋时期所产生的忠德观念已发展成为较系统的,完整的忠德学说。
天地神明章
昔在至理,上下一德,以徵天休,忠之道也。忠之为道,乃合于天。至理之时,君臣同德,则休气应也。天之所覆,地之所载,人之所履,莫大乎忠。覆载之间,人伦之要,履之则吉,违之则凶,无有大于忠者。忠者、中也,至公无私。不正其心,而私于事,则与忠反也。天无私,四时行。地无私,万物生。人无私,大亨贞。四时广运,天不私德。万物亨生,地不私力。人能至公,不私诸己,何往不可也?忠也者、一其心之谓矣。一则为忠,二则为僻。为国之本,何莫由忠!未有舍忠,而成于务。忠能固君臣、安社稷、感天地、动神明,而况于人乎?君臣固,其义深也。社稷安,其祚长也。天地感,其诚达也。神明动,其应彰也。忠之为用,其效如此。言人之易从也。夫忠兴于身,著于家,成于国,其行一焉。身及国家,虽有殊名,其为忠也,则无异行。是故一于其身,忠之始也。一于其家,忠之中也。一于其国,忠之终也。道行自渐,忠之大焉。身一则百禄至。立身履一,富贵之本。家一则六亲和。御家不二,自然笃睦。国一则万人理。天下合心,无不从化。《书》云:“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精一守中,忠之义也。
圣君章
惟君以圣德监于万邦。圣君在上,垂监于下。万邦在下,观行于上。自下至上,各有尊也。故王者上事于天,下事于地,中事于宗庙,以临于人。王者至重,犹有所尊,况其下乎?则人化之,天下尽忠以奉上也。上行下化,理之自然。文王敬逊、虞芮逊畔是也。是以兢兢戒慎,日增其明。日增一日,德益明也。禄贤官能,式敷大化。惠泽长久,黎民咸怀。非怀不可以居禄,非化不可以怀人。任贤陈化,君之要也。故得皇猷丕丕,行于四方,扬于后代,以保社稷,以光祖考。君圣臣贤,化行名播。以光祖考,以严配社稷于无强者也。盖圣君之忠也。忠之为道,无所不通也。《诗》云:“昭事上帝,聿怀多福。”君以明德事天,天以多福与人君也。
冢臣章
为臣事君,忠之本也。本立而后化成。虽有周、孔之才,必以忠为本也。冢臣于君,可谓一体。下行而上信,故能成其忠。股肱动于下,元首随于上,以其义同,其心不异。夫忠者,岂惟奉君忘身,狥国忘家,正色直辞,临难死节已矣。此皆忠之常道,固所常行,未尽冢宰之事。在乎沉谋潜运,正国安人。至忠无迹,诚在沉潜。任贤以为理,端委而自化。官各得人,何事之有?尊其君有天地之大,日月之明,阴阳之和,四时之信。盖之如天,容之如地,昭之如日月,调之如阴阳,不言而信如四时。若是,君体用尽矣。圣德洋溢,颂声作焉。乐之于中,和之于外。《书》云:“元首明哉!股肱良哉!庶事康哉!”君明则臣良,臣良则事康。
百工章
有国之建,百工惟才。守位谨常,非忠之道。此乃守常之臣也。故君子之事上也,入则献其谋。公家之利,知无不言。出则行其政。既在其位,职思其忧。居则思其道。益国之道。动则有仪。百事之仪。秉职不回,言事无惮,苟利社稷,则不顾其身。爱己曲从,则为尸素。上下用成,故昭君德,盖百工之忠也。君任工能,工奉君政。政成于下,德归于上。《诗》云:“靖共尔位,好是正直。”恭可以成正,直可以献忠。
守宰章
在官惟明,莅事惟平,立身惟清。官不明则事多欺,事不平则怨难弭,身不清则何以教民?清则无欲,平则不曲,明能正俗。三者备矣,然后可以理人。独清则谨己而已,不建于事。独明则虽察于务,奸贿难任。独平则徒均于物,昧独无堪。夫理人者、必三备而后可也。君子尽其忠能以行其政令,而不理者,未之闻也。既才且忠,以临其人,政之理也,固其必然。夫人莫不欲安,君子顺而安之。用其情而处之。莫不欲富,君子教而富之。因其利而劝之。笃之以仁义,以固其心。知仁与义,则皆就之。导之以礼乐,以和其气。君子爱人,小人易使。宣君德以弘大其化。称君德以布德,敦君化以行化。明国法以至于无刑。章条申而不犯,刑虽设而当也。视君之人,如观乎子。寒者衣之,饥者食之。则人爱之,如爱其亲。民怀其恩,有同骨肉。盖守宰之忠也。《诗》云:“岂弟君子,民之父母。”父母爱子,情莫过焉。,官莫谨焉,人谁非子?
兆人章
天地泰宁,君之德也。天地设位,秉御有君。非君泰宁,人必局蹐。君德昭明,则阴阳风雨以和,人赖之而生也。四气和顺,百谷用成,是以为休徵。故人之生,赖成于君也。是故祗承君之法度,行孝悌于其家,服勤稼穑以供王赋,此兆人之忠也。顺化供养,勤劳奉国,是则为忠。《书》云:“一人元良,万邦以贞。”一人以大善抚万国,万国以忠贞戴一人。
政理章
夫化之以德,理之上也,则人日迁善而不知。德化潜运,以心则不知所由,而民从善也。施之以政,理之中也,则人不得不为善。政施有术,昭见于人。人勉而行,欲罢不可。惩之以刑,理之下也,则人畏而不敢为非也。刑临以威,知惧无犯。既劣于政,弥蒙于德。刑则在省而中。舜流四凶,足清万国。政则在简而能。简则易从,能则人服。德则在博而久。不博则有不及,不久则人心复。德者、为理之本也。任政非德,则薄。任刑非德,则残。兼德则厚,加德则宽。故君子务于德,修于政,谨于刑。刑不谨则知,政不修举,德不务而人不怀也。固其忠,以明其信,行之匪懈,何不理之人乎?忠信故己,恪勤修官,官修政明,而人自理。故无不能理之吏,无不可理之人。《诗》云:“敷政优优,百禄是遒。”政其人理,禄其宜哉!
武备章
王者立武,以威四方,安万人也。武德主宁静,非形于征伐也。淳德布洽,戎夷禀命,统军之帅。命不可辱,帅不可失,国之大寄,非易其人。仁以怀之。抚其疾苦,使之咸怀。义以厉之。示其慷慨,使其激劝。礼以训之。明其节制,使之有序。信以行之。审其远近,使之必行。赏以劝之。悬其爵赏,使之慕功。刑以严之。威其鈇钺,使之惧罪。行此六者,谓之有利。六者并用,阙则失之。故晋将用师,子犯曰“未知信”之类是也。故得师尽其心,竭其力,致其命。士卒从教,故师得利。是以攻之则克,守之则固,武备之道也。武可以备而不用,不可以用而不备也。《诗》云:“赳赳武夫,公侯干城。”有其武才,堪其捍。
观风章
惟臣以天子之命,出于四方以观风,听不可以不聪,视不可以不明。使臣之行,如君耳目,不聪不明,不胜其任。聪则审于事,明则辨于理。不聪则惑其所闻,不明则蔽其所见。理辨则忠,事审则分。理不辨则其断偏,事不审则其信惑。君子去其私,正其色。私去则情灭,色正则邪远。不害理以伤物。求罪为公,则成刻浮。不惮势以举任。举必以才,不必以势。惟善是与,惟恶是除。善虽雠必荐,恶虽亲必去。以之而陟则有成。君子效能也。以之而出则无怨。小人伏罪也。夫如是,则天下敬职,万邦以宁。官务修政,人始获安。《诗》云:“载驰载驱,周爰谘诹。”勤劳不宁,善斯劝矣。
保孝行章
夫惟孝者,必贵于忠。若思孝而忘忠,犹求福而弃天。忠苟不行,所率犹非其道。忠不居心,动皆邪僻。是以忠不及之,而失其守。自贻伊罚,求安可乎?匪惟危身,辱及亲也。既失于忠,又失于孝。故君子行其孝,必先以忠。竭其忠,则福禄至矣。忠则得福,禄则荣亲。故得尽爱敬之心,以养其亲,施及于人。守忠之道,众善攸归,身安亲乐,得尽其养。此之谓保孝行也。以忠之故,得保于孝。《诗》云:“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”考叔行孝,施于庄公。君子善之,此之谓也。
广为章
明主之为国也,任于正,去于邪。任正则君子道长,去邪则小人道消。邪则不忠,忠则必正。忠则不邪,正则必忠。有正然后用其能。能而无正则邪,正而有能则忠。是故师保道德,股肱贤良。周为保,召为师,元为股,凯为肱。内睦以文,外威以武。教莫若文,威莫若武。被服礼乐,堤防政刑。礼乐、德之则,不可违躬。政刑、礼之要,不可破坏。故得大化兴行,蛮夷率服。化行文备,夷服武偃。人臣和悦,邦国平康。礼乐善而政刑清也。此君能任臣,下忠上信之所致也。臣在忠于君,君在委于臣。《诗》云:“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。”成厦、非一木之才,为国、资庶臣之力。
广至理章
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听。用天下之视听,则无不见闻也。天下之心为心。顺物之情,不任己欲。端旒而自化,居成而不有,斯可谓致理也已矣。默化元运,其理如此。王者思于至理,其远乎哉?道无远近,弘之则是。无为而天下自清。有事则烦。不疑而天下自信。不疑于物,物亦信焉。不私而天下自公。不私于物,物亦公焉。贱珍则人去贪。贪由有珍,珍去贪息。彻侈则人从俭。俭消于侈,侈除俭生。用实则人不伪。见实知伪之恶。崇让则人不争。见逊知争之失。故得人心和平,天下淳质。化行心易,咸服其淳。乐其生,保其寿。气得天和,咸无夭折。优游圣德,以为自然之至也。圣德无涯,与天地等。《诗》云:“不识不知,顺帝之则。”虽迷帝德,不违其则。
扬圣章
君德圣明,忠臣以荣。欣己获奉斯君。君德不足,忠臣以辱。耻躬不能为臣。不足则补之,圣明则扬之,古之道也。补衮之阙,扬君之休。古之忠臣,则皆然也。是以虞有德,咎繇歌之。文王之道,周公颂之。宣王中兴,吉甫咏之。君上行仁覆之道也,臣下有赞咏之义也。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时,必扬之。盛德流满天下,传于后代,其忠矣夫。若君有盛德而臣不扬,使久远不闻,则有缺于忠道。
辨忠章
大哉,忠之为用也。用忠以教,大莫加焉。施之于迩,则可以保家邦。以有阃域。施之于远,则可以极天地。以无空穷。故明王为国,必先辨忠。为国藉之,忠者臣节,不先辨忠,国将安寄?君子之言,忠而不佞。小人之言,佞而似忠而非,闻之者鲜不惑矣。忠言逆志,必求诸道。佞言顺志,必求诸非道。夫忠而能仁,则国德彰。为君抚爱。忠而能知,则国政举。忠而能勇,则国难清。为君谋忠,为君果毅。故虽有其能,必由忠而成也。忠而有能,则有功。仁而不忠,则私其恩。仁愈多而恩愈深。知而不忠,则文其诈。知愈多而诈愈密。勇而不忠,则易其乱。勇愈多而易其乱。是虽有其能,以不忠而败也。能而无忠,则为败。此三者不可不辨也。《书》云:“旌别淑忒。”其是谓乎!善恶既别,任使不谬。
忠谏章
忠臣之事君也,莫先于谏。紏过正德,惟能谏之。下能言之,上能听之,则王道光矣。上能听,下不能言,则虚其听。下能言,而上不能听,则虚其言。言听俱能,则君臣谏合,则其道光明也。谏于未形者,上也。先事而止,君违不闻。谏于已彰者,次也。出未及施,改之非后。谏于既行者,下也。行而能改,虽下犹愈。违而不谏,则非忠臣。从君所昏,是乃罪也。夫谏始于顺辞,中于抗议,终于死节,以成君休,以宁社稷。顺辞不从,犯颜抗议;抗议不从,则继之以死。其能使君改过为美,社稷之安固也。《书》云:“木从绳则正,后从谏则圣。”绳直可以正木,臣忠可以正主也。
证应章
惟天监人,善恶必应。为善则吉,为恶则凶。善莫大于作忠。百行大善,无忠皆忘。恶莫大于不忠。大恶之恶,为逆者殃。忠则福禄至焉,不忠则刑罚加焉。忠则言播闻,未有不禄。不忠则不忠彰兆,未有不刑。君子守道,所以长守其休。小人不常,所以自陷其咎。天意本休,君子知而顺之。天意无咎,小人求而取之。休咎之徵也,不亦明哉!天监孔明,勿谓茫昧。《书》云:“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。”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
报国章
为人臣者官于君。臣之官禄,君实锡之。先后光庆,皆君之德。光格祖考,庆垂子孙。不思报国,岂忠也哉?忠则必报,不报非忠。君子有无禄而益君,无有禄而已者也。君临天下,谁不为臣?食土之毛,皆衔君德。昏衢迷于日月,君子之怀帝恩,故偃息山林,有能审国。况荷君禄位而无闻焉?报国之道有四:一曰贡贤。进得其才,君可端拱。二曰献猷。纳当其善,君可依行。三曰立功。功吾其膺,君可无患。四曰兴利。殖致其厚,君可与足。贤者、国之干。干可以立。猷者、国之规。规可以执。功者、国之将。将可以御。利者、国之用。用可以给。是皆报国之道,惟其能而行之。各以其能而报于国,道斯广矣。《诗》云:“无言不酬,无德不报。”况忠臣之于国乎!凡人之间,一言一德犹必报。君臣之义,重恩重焉,如何忘也。
尽忠章
天下尽忠,淳化行也。忠有所未尽,则淳化不行。君子尽忠,则尽其心。小人尽忠,则尽其力。君子可以尽谋,小人可以效命。尽力者则止其身,尽心者则洪于远。止身则匹夫之事,洪远则万物之利。故明王之理也,务在任贤。贤臣尽忠,则君德广矣。圣无独理,道无常师。古之明王,必求贤明,无不修德。贤臣则无不尽忠,忠则为君阐扬,君德由广大之也。政教以之而美。君上立教,臣下所敷。礼乐以之而兴。君上制作,臣下所行。刑罚以之而清。君上恤刑,臣下所化。仁惠以之而布。君德既备,人怀始康。四海之内有太平音。乐至而歌,自然之理也。嘉祥既成,告于上下。君臣之始于政能,著于群瑞。故其成功可以告于神明也。是故播于《雅》《颂》,传于无穷。德施于人,务格于神。而后行于乐,乐行则可极之有哉。